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及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疾病,治疗目标包括恢复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代谢并发症及辅助生育需求,具体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饮食管理、运动干预、体重管理)、药物治疗(调节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生育需求者的辅助治疗(促排卵药物、腹腔镜卵巢打孔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青少年、妊娠期、围绝经期患者)及长期管理与并发症预防(代谢监测、心血管风险评估、心理健康支持)。
一、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疾病特征与治疗目标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一种以高雄激素血症、排卵障碍及卵巢多囊样改变为特征的生殖内分泌代谢疾病,常见于育龄期女性,患病率约5%~10%。其核心治疗目标包括恢复月经周期、降低雄激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代谢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辅助生育需求。
二、生活方式干预:基础治疗措施
1.饮食管理
1.1.低升糖指数(GI)饮食:优先选择全谷物、豆类、蔬菜及低糖水果,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可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约20%~30%。
1.2.蛋白质与脂肪优化:增加优质蛋白(鱼、禽、豆制品)占比至20%~30%,选择单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坚果)替代饱和脂肪,有助于改善血脂代谢。
1.3.膳食纤维补充:每日摄入25~30g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可调节肠道菌群,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2.运动干预
2.1.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可降低体重5%~10%,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2.2.抗阻训练:每周2~3次力量训练(如深蹲、哑铃),增加肌肉量,提升基础代谢率。
3.体重管理
体重下降5%~10%即可显著改善排卵功能,降低睾酮水平约30%,需结合饮食与运动制定个性化减重方案。
三、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症状的分层治疗
1.调节月经周期
1.1.短效复方口服避孕药(COC):含炔雌醇与孕激素(如屈螺酮),可降低雄激素水平,规范月经周期,适用于无生育需求者。
1.2.周期性孕激素:如地屈孕酮,每月10~14天用药,避免子宫内膜过度增生,适用于雌激素水平正常者。
2.降低雄激素水平
2.1.抗雄激素药物:螺内酯可阻断睾酮受体,降低游离睾酮指数(FAI)约40%,需监测血钾水平。
2.2.5α-还原酶抑制剂:如非那雄胺,减少睾酮向二氢睾酮转化,适用于多毛症严重者。
3.改善胰岛素抵抗
3.1.二甲双胍:每日500~2000mg,可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约25%,提高排卵率至60%~70%。
3.2.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需警惕体重增加及水肿风险。
四、生育需求者的辅助治疗
1.促排卵药物:克罗米芬或来曲唑为一线用药,可诱导单卵泡发育,妊娠率约30%~40%,需超声监测卵泡生长。
2.腹腔镜卵巢打孔术:适用于药物抵抗者,通过热损伤破坏卵巢间质,降低雄激素分泌,术后自然妊娠率约40%。
3.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适用于输卵管阻塞或男方因素不孕,活产率约35%~40%,需预防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OHSS)。
五、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青少年患者:优先选择生活方式干预与COC治疗,避免过早使用促排卵药物,需关注骨骼发育及心理状态。
2.妊娠期患者:停用抗雄激素药物及二甲双胍,孕期需严密监测血糖及甲状腺功能,预防妊娠期糖尿病。
3.围绝经期患者:警惕子宫内膜增生风险,定期行超声检查,必要时行诊断性刮宫。
六、长期管理与并发症预防
1.代谢监测:每年检测空腹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
2.心血管风险评估:每2年评估血压、腰围及颈动脉内膜厚度,控制血压<130/80mmHg。
3.心理健康支持:约30%~50%患者合并焦虑或抑郁,需提供心理咨询及社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