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确诊需依据临床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询问受伤机制)、体格检查(方肩畸形、搭肩试验阳性)及影像学检查(X线、CT);处理包括复位治疗(手法复位如足蹬法、牵引回旋法,手术复位适用于特定情况)、固定治疗(三角巾悬吊固定及固定期间功能锻炼)、康复治疗(早期主动锻炼恢复活动范围,中晚期力量训练及生活活动能力训练,不同患者康复进度有别)。
一、肩关节脱位的确诊
1.临床表现
年龄、性别与生活方式影响:不同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人群表现略有差异。年轻人多因运动损伤等导致脱位,常见前脱位;中老年可能因骨质疏松等,脱位后症状表现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有差异。生活方式活跃者运动中更易发生脱位。患者通常有明显外伤史,肩部疼痛、肿胀、畸形,肩关节活动受限,呈方肩畸形,肩峰突出,腋窝、喙突下或锁骨下可摸到脱位的肱骨头。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比如是跌倒时手掌撑地还是肩部直接受到撞击等情况,这对判断脱位类型等有重要意义。
2.体格检查
方肩畸形检查:观察肩部外形,正常肩部呈圆钝形,脱位时出现方肩,这是重要体征。
搭肩试验(Dugas征):患者肘部贴近胸壁时,手掌不能搭到对侧肩部,或手掌搭在对侧肩部时,肘部不能贴近胸壁,为阳性,提示肩关节脱位。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确诊肩关节脱位的常规检查方法,可明确脱位的类型(前脱位、后脱位等)及有无合并骨折等情况。通过X线片能清晰看到肱骨头与肩胛盂的相对位置关系。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肩关节脱位,尤其是合并细微骨折时,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移位情况等,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肩关节脱位的处理
1.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
足蹬法(Hippocrates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以足为支点进行杠杆作用,逐渐内收、内旋患肢,可使肱骨头复位。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但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暴力导致周围组织进一步损伤。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肩关节周围组织相对较松,手法复位时更要轻柔,防止损伤骨骺等。
牵引回旋法:用于肩关节后脱位的复位,通过牵引、外旋、内收、内旋等一系列动作使肱骨头复位。
手术复位:
适应证:对于一些陈旧性肩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或者合并有严重骨折、神经血管损伤等情况的肩关节脱位,需要进行手术复位。比如肱骨头骨折块较大且移位明显,影响肩关节稳定性时,多需要手术复位并固定骨折块。
手术方式:根据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如切开复位术等,通过手术暴露肩关节,准确复位肱骨头,并进行相应的修复或固定。
2.固定治疗
肩关节固定:复位成功后,通常需要将肩关节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一般采用三角巾悬吊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活动情况,儿童患者固定时间相对可能较短,但也要根据恢复情况调整,避免固定时间过长导致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固定期间的功能锻炼:在固定的早期,可以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腕关节的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固定2-3周后,可逐渐进行肩关节的钟摆运动等轻度活动,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脱位复发。
3.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固定解除后,逐步开始肩关节的主动功能锻炼,包括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等活动,可借助滑轮、吊环等辅助器械进行锻炼,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康复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的幅度和强度。
中晚期康复:随着肩关节活动范围的逐渐恢复,可进行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抗阻训练等,增强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注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使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康复的进度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年轻患者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康复进度可能相对快一些,但也不能急于求成,要以患者能够耐受且不导致肩关节再次损伤为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