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肿瘤诊断包括关注症状表现如血尿、膀胱刺激征等,通过尿液检查、超声、膀胱镜、CT和MRI等检查方法确诊;治疗有手术治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膀胱部分切除术、根治性膀胱切除术)、膀胱灌注治疗、全身化疗;不同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男性患者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随访要定期进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术后按不同时间间隔复查相关项目,治疗需综合制定个体化方案并重视随访及不同人群特殊情况。
血尿是膀胱肿瘤最常见的症状,多为无痛性、间歇性肉眼血尿,有的患者仅表现为镜下血尿。年龄较大且出现无痛性肉眼血尿时,应高度怀疑膀胱肿瘤。
部分患者可能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多为肿瘤坏死、溃疡或并发感染所致,多见于膀胱三角区及膀胱颈部肿瘤。
肿瘤较大或堵塞膀胱出口时,可引起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检查方法: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发现红细胞,尿细胞学检查可查找肿瘤细胞,但阳性率有限。
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作为膀胱肿瘤的初步筛查方法,能发现膀胱内的占位性病变。经尿道超声可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膀胱壁的关系等。
膀胱镜检查:是诊断膀胱肿瘤的重要手段,可直接观察肿瘤的部位、大小、数目、形态等,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肿瘤的性质。
CT和MRI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浸润膀胱壁的深度、是否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及邻近器官受侵犯等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
膀胱肿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适用于表浅的膀胱肿瘤,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通过膀胱镜将肿瘤切除,术后需根据情况进行膀胱灌注化疗等辅助治疗。
膀胱部分切除术:适用于肿瘤较大、多发或复发、位于膀胱颈部等不宜行经尿道手术的患者。切除部分膀胱组织,术后也需要辅助治疗。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适用于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等,切除整个膀胱及可能受累的周围组织,并进行尿流改道,如原位新膀胱术、回肠膀胱术等。
膀胱灌注治疗:
对于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术后常需进行膀胱灌注化疗或免疫治疗,如丝裂霉素、卡介苗等,可降低肿瘤复发率。灌注时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局部刺激、全身反应等,定期监测患者的膀胱黏膜情况等。
全身化疗:
用于晚期膀胱肿瘤或复发、转移的患者,可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如顺铂联合吉西他滨等。化疗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需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膀胱肿瘤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对基础疾病的管理,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要加强术后护理,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儿童患者:儿童膀胱肿瘤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现需积极处理。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谨慎,尽量选择对身体创伤小且能最大程度保留膀胱功能等的治疗方案,化疗药物的选择也要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药物的毒副作用。
女性患者:女性膀胱肿瘤的治疗原则与男性基本相同,但在尿流改道等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可能需考虑女性的生理特点,如回肠膀胱术等尿流改道方式对女性生活质量的影响等,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男性患者:男性膀胱肿瘤患者在治疗时同样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后的尿流改道方式选择等需结合患者的意愿和身体状况,同时要关注患者术后的心理状态,因为尿流改道等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
膀胱肿瘤的随访
随访时间: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患者术后需定期随访,一般术后2年内每3个月复查1次膀胱镜、尿液细胞学检查等;2年后每6个月复查1次;5年后每年复查1次。
随访内容:包括膀胱镜检查、尿液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或进展情况。
总之,膀胱肿瘤的治疗需要根据肿瘤的分期、分级及患者的全身状况等综合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同时要重视各阶段的随访及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