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沟炎分为真菌性和细菌性,病因上真菌性与长期浸水等致真菌滋生及糖尿病有关,细菌性由细菌感染且局部破损引发;临床表现真菌性起病缓、红肿痛轻,细菌性起病急、红肿热痛重;实验室检查真菌性靠镜检和培养找真菌,细菌性靠脓液涂片和培养找细菌;治疗真菌性局部用抗真菌药、严重用口服药且控糖,细菌性局部消毒引流、严重用敏感抗生素且注意儿童老人用药。
一、病因方面
真菌性甲沟炎:多由皮肤癣菌、酵母菌或霉菌等真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长期浸水(如经常接触水的工作,像厨师、家庭主妇等)、手足多汗、穿不透气的鞋子导致局部潮湿温暖的环境,为真菌滋生创造条件,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也更容易发生真菌性甲沟炎。
细菌性甲沟炎: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多因局部皮肤破损,如甲周微小刺伤、挫伤、逆剥或剪指甲过深等引起,皮肤破损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门户,儿童活泼好动,容易出现甲周皮肤的微小损伤,从而增加细菌性甲沟炎的发病风险;老年人如果患有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血液循环较差,皮肤抵抗力下降,也易发生细菌性甲沟炎。
二、临床表现方面
真菌性甲沟炎:一般起病较缓慢,甲周皮肤轻度红肿、疼痛不明显,有时可伴有轻度瘙痒。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甲周皮肤增厚、脱屑,指甲可出现变色(如发白、发黄等)、变形,质地变脆,甲下可出现堆积的鳞屑样物质,真菌镜检或培养可发现致病真菌。在糖尿病患者中,真菌性甲沟炎可能发展更为隐匿且顽固,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繁殖。
细菌性甲沟炎:起病相对较急,甲周皮肤红肿热痛较为明显,疼痛程度往往较真菌性甲沟炎更重,局部可伴有脓性分泌物,严重时可形成脓肿,按压时疼痛加剧,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如果感染严重时)。儿童患细菌性甲沟炎时,可能因疼痛而哭闹不安,家长需密切观察局部情况;老年人患细菌性甲沟炎时,由于机体反应相对较弱,全身症状可能不典型,但局部红肿等表现可能持续存在且易迁延不愈。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真菌性甲沟炎:
真菌镜检:取甲周病变部位的鳞屑、甲下碎屑等进行直接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若找到真菌即可初步诊断为真菌性甲沟炎。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分支分隔的菌丝或圆形、椭圆形的孢子形态。
真菌培养:将病变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可分离出致病真菌,并进行菌种鉴定,有助于明确具体的致病真菌种类,为后续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细菌性甲沟炎:
脓液涂片检查:取脓性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可看到革兰阳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助于初步判断细菌感染。
细菌培养:将脓性分泌物接种于细菌培养基上,培养后可分离出致病菌,同时可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
四、治疗原则方面
真菌性甲沟炎:
局部治疗:可使用抗真菌药物外用,如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涂抹于甲周皮肤,每天2-3次,坚持用药数周甚至数月,因为真菌生长周期较长,需要彻底杀灭真菌。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适用。
系统治疗:如果病情较为严重,如指甲受累明显、外用药物效果不佳时,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需要注意药物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用药前需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老年人及儿童使用时更要谨慎评估,儿童一般不首选口服抗真菌药物,优先选择局部外用药物。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控制血糖,改善机体免疫状态,配合抗真菌治疗。
细菌性甲沟炎:
局部治疗:早期可使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甲周皮肤,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如果形成脓肿,需要进行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儿童脓肿切开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组织;老年人由于皮肤弹性差等特点,切开引流时要注意切口的大小和深度。
系统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选择儿童适用的剂型和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骨骼等发育的药物;老年人使用抗生素要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有所减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