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性活跃生育期女性多发生的子宫内膜炎性改变,分急性和慢性,急性由病原体感染等致,有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慢性可由急性迁延等致,有盆腔疼痛等表现,通过妇科检查等诊断,治疗分急慢性,有相应治疗原则,可通过注意性生活卫生等预防。
一、定义
子宫内膜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子宫内膜结构发生炎性改变。细菌突破宫颈的防御侵入子宫内膜而发生炎症,多发生在性活跃的生育期女性。
二、分类
1.急性子宫内膜炎:起病较急,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性传播病原体,也可为大肠埃希菌等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
年龄因素:性活跃期女性由于性生活相对频繁,更容易接触到各类病原体,从而增加急性子宫内膜炎的发病风险。
生活方式:不注意性生活卫生、有多个性伴侣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病原体入侵的几率大大提高。
2.慢性子宫内膜炎:可以由急性子宫内膜炎迁延不愈所致,也可能是宫内节育器的长期刺激、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低下等原因引起。
年龄因素: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自净作用减弱,子宫内膜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且子宫血供减少,组织修复能力下降,使得慢性子宫内膜炎发病风险增加。
病史因素:有过急性子宫内膜炎病史的女性,若治疗不彻底,病情容易迁延转为慢性。
三、症状表现
1.急性子宫内膜炎
阴道分泌物异常:表现为白带增多,可为脓性白带,伴有异味。
下腹痛:多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左右。
月经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月经改变。
年龄与性别因素:性活跃期女性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高度警惕急性子宫内膜炎,因为此阶段生理特点使得感染机会增加。
2.慢性子宫内膜炎
盆腔区域疼痛:部分患者在月经间歇期会有下腹部坠胀感及腰骶部酸痛。
白带增多:白带一般呈稀薄水样,淡黄色,有时为血性白带。
月经紊乱: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期延长等。
病史因素:有急性子宫内膜炎病史未规范治疗的女性,慢性子宫内膜炎症状可能反复出现,影响生活质量。
四、诊断方法
1.妇科检查
急性子宫内膜炎时,妇科检查可见宫颈有脓性分泌物流出,子宫体有压痛、反跳痛。
慢性子宫内膜炎时,子宫可能稍有增大,有轻压痛。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急性子宫内膜炎患者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病原体检测:可取阴道分泌物、宫腔分泌物进行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类型,指导治疗。
3.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了解子宫内膜的厚度、有无异常回声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炎。
五、治疗原则
1.急性子宫内膜炎
抗生素治疗:根据病原体检测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对于性传播病原体感染,可选用头孢曲松钠联合多西环素等药物。
支持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多饮水,进食富含营养的食物。
年龄因素:儿童一般不会发生子宫内膜炎,性活跃期女性治疗时要注意抗生素的选择需兼顾有效性和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等;绝经后女性治疗时除考虑感染控制外,还要关注激素水平对子宫内膜修复等的影响。
2.慢性子宫内膜炎
抗生素治疗:可采用抗生素联合糖皮质激素的疗法,以减轻炎症反应。
手术治疗:对于因宫内节育器引起的慢性子宫内膜炎,在控制感染后可取出宫内节育器;对于有子宫内膜息肉、黏膜下肌瘤等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病史因素:有过宫腔手术史等病史的女性患慢性子宫内膜炎时,治疗过程中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等,根据具体病史调整治疗方案。
六、预防措施
1.注意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2.避免不必要的宫腔操作:如必须进行宫腔操作,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操作前后要注意外阴清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3.积极治疗下生殖道感染:如阴道炎、宫颈炎等,防止病原体上行感染引起子宫内膜炎。
4.绝经后女性护理:绝经后女性应注意保持外阴清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雌激素,维持阴道及子宫的正常生理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