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可从中医辨证论治、中药调理、针灸推拿调理、生活方式调整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综合调理。辨证论治分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瘀血阻络等证型并对应治法方药;中药调理有中成药和单味中药;针灸选中脘等穴位、推拿可顺时针摩腹;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刺激、作息充足、情绪舒畅;儿童、老年人、女性等特殊人群调理各有注意要点。
一、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多从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瘀血阻络等证型论治。
脾胃虚弱型:常见胃脘隐痛、胀满不适、食后加重、神疲乏力等表现,治以健脾益气,可选用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等药物有健脾和胃之效,研究表明党参能增强脾胃功能,白术对胃肠运动有调节作用。
肝胃不和型:多有胃脘胀痛、连及两胁、嗳气频繁等症状,治以疏肝和胃,柴胡疏肝散加减较为常用,柴胡、香附、枳壳等可起到疏肝理气作用,现代药理研究显示柴胡能调节胃肠激素分泌,改善胃肠功能。
胃阴不足型:表现为胃脘隐隐灼痛、口干咽燥、大便干结等,治以养阴益胃,益胃汤加减合适,沙参、麦冬、玉竹等药有滋养胃阴之功,麦冬能促进胃液分泌,改善胃黏膜营养。
瘀血阻络型:可见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舌质紫暗等症,治以活血化瘀,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丹参等药可活血化瘀通络,丹参能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
二、中药调理
中成药:根据不同证型有相应中成药可选。脾胃虚弱者可选用香砂六君丸,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之效;肝胃不和可选用气滞胃痛颗粒,能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胃阴不足可选用养胃舒胶囊,有滋阴养胃作用;瘀血阻络可选用血府逐瘀口服液,可活血化瘀。
中药饮片:除了辨证使用复方中药,单味中药也有一定调理作用,如黄芪有补气升阳、健脾和胃功效,现代研究发现黄芪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石斛可滋养胃阴,改善胃阴不足所致的不适。
三、针灸推拿调理
针灸:可选取中脘、足三里、内关等穴位。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内关为心包经穴位,能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针刺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可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胃脘不适症状,有临床研究表明针灸相关穴位能有效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疼痛、胀满等症状。
推拿:患者可自行或由他人进行腹部推拿,如顺时针摩腹,能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一般每次摩腹10-15分钟,以腹部有温热感为宜,长期坚持对脾胃功能的改善有一定帮助。
四、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
规律进食,定时定量,避免过饥过饱。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这些食物易损伤胃黏膜,加重病情。
多吃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山药、南瓜、小米粥等,山药有健脾益胃之功,南瓜能保护胃黏膜,小米粥易于消化吸收,可滋养脾胃。
作息:保持充足睡眠,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良好的作息能调节机体气血阴阳,有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
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情志不舒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进而影响脾胃,如长期紧张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加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相对较少见,若患病,中医调理更应注重温和,避免使用过于峻猛的药物。饮食上要格外注意易消化,如以软烂食物为主,避免影响胃肠消化功能,作息需保证充足且规律,家长要多关注儿童情绪变化,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老年人:老年人脾胃功能本身较弱,中医调理时要兼顾其脏腑功能衰退的特点,用药宜平和,针灸推拿时力度要适中。饮食上需更加精细、易消化,作息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一般睡眠时间可适当调整,但要保证质量,情绪上要多给予关心,避免老年人因各种原因产生不良情绪而加重病情。
女性:女性患者在中医调理中要考虑月经、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的影响。如月经期间要注意避免过于寒凉的中药调理,妊娠期间用药需谨慎,更年期女性情绪波动较大,要注重情绪调节在调理中的重要性,可配合一些疏肝理气、调节内分泌的中医方法来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