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外伤中手部骨折和脱位治疗包括:骨折分无移位和有移位,无移位用外固定,有移位可闭合复位外固定或切开复位内固定;脱位分新鲜和陈旧,新鲜可闭合复位及相应后处理,陈旧多需切开复位;术后康复分早期(消肿胀防肌萎缩)、中期(增关节活动度等)、后期(恢复精细功能等),各期有不同康复内容且要定期复查调整方案。
一、手部骨折的治疗
1.无移位骨折:一般采用外固定,如小夹板或石膏固定,固定时间通常为3-4周,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于儿童的无移位手部骨折,由于儿童骨折愈合快,固定时间可适当缩短,但仍需密切关注骨折端情况,外固定主要是为了限制手部不必要的活动,促进骨折自然愈合。
2.有移位骨折
闭合复位外固定:首先尝试闭合复位,通过手法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然后使用外固定装置固定。对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骨折,可选用石膏或支具固定。例如掌骨骨折,经过闭合复位后,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固定方式,固定期间要注意保持外固定的松紧度,过松起不到固定作用,过紧会影响手部血液循环。
切开复位内固定:当闭合复位失败或骨折不稳定时,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克氏针、钢板等。克氏针固定常用于简单的骨折固定,术后需注意针道护理,防止感染;钢板固定适用于复杂骨折或需要坚强固定的情况。在选择内固定方式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手部功能需求等因素。对于年轻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能提供坚强固定的钢板,以促进早期功能锻炼;而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考虑手术风险和术后恢复情况,克氏针固定可能是相对简单安全的选择,但术后功能恢复可能相对较慢。
二、手部脱位的治疗
1.新鲜脱位
闭合复位:尽早进行闭合复位,在麻醉下通过手法将脱位的关节恢复到正常解剖位置。例如指间关节脱位,复位后需要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固定期间要保持关节处于功能位,以利于关节周围软组织的修复。对于儿童的手部关节脱位,由于儿童关节周围软组织相对较松弛,复位相对容易,但复位后固定同样重要,要注意避免再次脱位,固定时要选择合适的固定器具,确保固定可靠且不影响儿童手部的正常生长发育。
复位后处理:复位后需要定期复查,观察关节的稳定性和周围组织的恢复情况。一般在固定3-4周后开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功能锻炼要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以恢复手部的正常功能。
2.陈旧性脱位:对于超过2-3周的陈旧性手部脱位,由于周围软组织可能已经发生粘连等情况,闭合复位往往难以成功,多需要行切开复位。切开复位时要注意松解周围的粘连组织,恢复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术后同样需要进行严格的固定和功能锻炼,但由于陈旧性脱位恢复相对困难,功能恢复可能不如新鲜脱位理想,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让其了解术后功能恢复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主要是消除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可以进行手部的静力性收缩练习,即手部肌肉的主动收缩但不引起关节活动,每次收缩持续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儿童患者,要通过有趣的方式引导其进行肌肉收缩练习,提高患儿的配合度。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在骨折或脱位初步稳定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的练习。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轻柔的被动关节活动,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同时继续进行肌肉力量的练习。例如进行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练习,但要注意活动的力度和范围,避免再次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不同,儿童的关节活动度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重点是恢复手部的精细功能和力量。可以进行手部的抓握、捏持等功能练习,使用一些康复训练器材,如握力器等进行力量训练,同时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穿衣、拿筷子等,逐步恢复手部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功能。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要定期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关节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确保康复训练安全、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