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结石包括肾结石等,发病部位、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均有不同,尿结石可发生在泌尿系统多部位,病因复杂,不同部位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多种检查,治疗依情况而定;肾结石特指肾脏部位结石,与尿液成分等有关,儿童表现可能易被忽视,诊断首选超声等,治疗依结石情况,儿童需选对肾损伤小的方法。
肾结石:特指发生在肾脏部位的结石,是尿结石的一种类型,发病部位相对局限于肾脏。
病因差异
尿结石:形成原因较为复杂,与尿液中各种成分的浓度失衡、泌尿系统感染、尿路梗阻、个人代谢异常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长期饮水过少会使尿液中溶质浓度升高,容易析出结晶形成结石;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坏死组织等可作为核心,促进结石形成;尿路梗阻会导致尿液排出不畅,尿液中成分容易沉积形成结石;一些代谢性疾病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会引起钙磷代谢紊乱,增加尿结石形成风险。不同部位的尿结石病因可能有一定差异,比如尿道结石可能与尿道狭窄、尿道异物等有关。
肾结石:主要与尿液中钙、草酸、尿酸等成分排泄增多或抑制物质减少有关。例如,高钙饮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导致血钙升高,尿钙排出增加,易形成含钙结石;草酸摄入过多(如大量食用菠菜等富含草酸的食物)、肠道疾病导致草酸吸收增多等,可使尿草酸浓度升高,容易形成草酸钙结石;尿酸排泄增多常见于痛风患者,尿酸代谢异常易形成尿酸结石。年龄方面,青壮年相对更易患肾结石,可能与该年龄段代谢活跃等因素有关;男性患肾结石的概率通常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理结构、代谢特点等有关。
临床表现区别
尿结石:不同部位的尿结石临床表现有差异。肾脏和输尿管结石常表现为肾绞痛,疼痛较为剧烈,可向下腹部、腹股沟、会阴部放射,同时可能伴有血尿、恶心、呕吐等症状;膀胱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中断、排尿疼痛、血尿等,在儿童中,排尿时哭闹不安、用手拉扯阴茎较为常见;尿道结石主要表现为排尿困难、点滴状排尿,伴尿痛,严重时可发生急性尿潴留。
肾结石:多数肾结石患者可长期无症状,当结石活动或引起梗阻时才出现症状。典型表现为肾区疼痛,可为隐痛或绞痛,疼痛性质与肾结石的大小、活动度等有关,较小的结石在肾脏内移动时易引起剧烈的肾绞痛,同时可伴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少数为肉眼血尿,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在儿童肾结石患者中,可能表现为反复的腹痛、血尿,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可能容易被忽视或误诊,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异常表现。
诊断方法不同
尿结石:一般通过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X线等检查进行诊断。尿常规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等;泌尿系统超声可初步了解泌尿系统有无结石及积水等情况;X线检查可显示泌尿系统结石的位置、大小等,但对于较小的尿酸结石等可能不显影。不同部位的尿结石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比如尿道结石通过尿道触诊有时可触及。
肾结石:泌尿系统超声是诊断肾结石的首选方法,可清晰显示肾脏内结石的位置、大小、数量等;CT检查对于肾结石的诊断更为准确,尤其是对一些超声不易检出的小结石、尿酸结石等;静脉尿路造影可了解肾脏的功能、结石对尿路的影响等情况。在儿童肾结石诊断中,超声检查相对更为安全、简便,可作为初步筛查手段,同时需要结合患儿的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
治疗原则有别
尿结石:治疗需根据结石的部位、大小、数量、症状等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于较小的尿路结石,可通过增加饮水、适度运动等促进结石排出;药物治疗方面,可使用一些排石药物,但不同部位的尿结石用药需谨慎,比如尿道结石一般不优先使用强烈的排石药物,以免引起尿道梗阻加重;对于较大的结石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可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输尿管镜取石、经皮肾镜取石等手术治疗。
肾结石:较小的肾结石可采用保守治疗,如大量饮水、适当运动、药物辅助排石等;较大的肾结石可根据情况选择体外冲击波碎石、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输尿管软镜碎石取石术等。在儿童肾结石治疗中,需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对肾脏损伤小、恢复快的治疗方法,保守治疗应作为首选,手术治疗需严格掌握适应证,且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