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泌尿系感染的检查包括尿常规、尿细菌学、影像学及血常规检查。尿常规可观察外观、检测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尿细菌学有清洁中段尿、导尿、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影像学有超声、静脉肾盂造影、核素检查;血常规看白细胞及分类、CRP,各检查有不同特点及意义。
一、尿常规检查
外观观察:小儿泌尿系感染时,尿常规外观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但严重感染时尿液可能浑浊。对于不同年龄小儿,正常尿液外观有差异,婴儿尿液相对较清,年长儿尿液接近成人外观。
白细胞检测:离心尿沉渣中白细胞计数>5个/高倍视野,提示可能存在泌尿系感染。白细胞是机体免疫细胞,当有感染时会聚集到感染部位,所以尿中白细胞增多是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女婴,由于生理结构特点,外阴容易被粪便污染,留取标本时需特别注意清洁,避免假阳性结果;男婴留取标本相对女婴较简单,但也需规范操作。
红细胞检测:尿中可能有少量红细胞,若红细胞增多,除感染因素外,还需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疾病等。例如,剧烈运动后的小儿也可能出现一过性红细胞增多,但感染导致的红细胞增多常伴随白细胞等其他感染指标异常。
亚硝酸盐试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可将尿中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使亚硝酸盐试验呈阳性,对泌尿系感染有辅助诊断价值。但该试验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比如尿液在膀胱中停留时间不足、标本被污染等情况可能影响结果。
二、尿细菌学检查
尿培养
清洁中段尿培养:是诊断泌尿系感染的金标准。对于小儿,留取标本时要注意外阴清洁,女婴应将大阴唇翻开清洗后留取,男婴要清洗包皮,然后取中段尿进行培养。若培养出菌落计数≥10CFU/ml,考虑为泌尿系感染;10-10CFU/ml之间为可疑,需重复培养;<10CFU/ml多为污染。不同年龄小儿正常菌群不同,对于婴儿,由于其泌尿系统防御功能不完善,即使菌落计数稍低也需结合临床考虑感染可能。
导尿培养:若患儿不能配合留取清洁中段尿,可采用导尿法留取标本。但导尿有引入细菌的风险,所以只有在必要时才采用。若导尿培养菌落计数≥102CFU/ml,也考虑泌尿系感染。
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这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因为直接获取膀胱内尿液,不存在污染的可能。但该操作属于侵入性操作,仅在其他方法获取标本结果不确定且高度怀疑泌尿系感染时使用。
三、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简便无创,可用于初步了解肾脏大小、形态、有无结石、肾盂输尿管扩张等情况。小儿在检查时可能需要适当镇静,尤其是不配合的婴幼儿。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发现是否存在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肾盂积水等,结构异常可能是导致泌尿系感染反复发作的因素之一。例如,先天性肾盂输尿管连接处狭窄的小儿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超声可初步发现这种结构异常。
静脉肾盂造影:对于反复泌尿系感染、伴有尿路畸形等情况的小儿可考虑进行。该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解剖结构,了解肾盂、输尿管的形态及功能情况。但该检查有一定辐射,且需要小儿配合注射造影剂等操作,所以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肾功能不全的小儿需谨慎使用,因为造影剂可能加重肾功能损害。
核素检查:如肾动态显像等,可评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灌注及分肾功能等。对于小儿泌尿系感染,尤其是判断单侧肾脏功能及有无瘢痕形成等有一定价值。在检查过程中,要注意小儿的辐射剂量控制,根据小儿体重等情况合理调整检查参数。
四、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急性泌尿系感染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升高,提示机体存在感染性炎症反应。但对于婴儿,尤其是小婴儿,白细胞反应可能不典型,有时白细胞总数可能正常甚至降低,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可能升高。例如,新生儿泌尿系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能在正常范围内,但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C-反应蛋白(CRP):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泌尿系感染时CRP会升高,且其升高程度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CR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可作为感染的辅助诊断指标及病情监测指标。对于小儿,检测CRP相对简便,能快速反映感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