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膀胱炎可通过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病史等因素判断。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下腹部不适;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可观察膀胱形态结构变化;病史方面需询问急性膀胱炎反复发作史,还与生活方式、特殊人群(女、儿童、老人)等因素相关。
一、症状表现判断
1.尿频:慢性膀胱炎患者会出现尿频症状,即排尿次数明显增多,相较于正常情况,排尿间隔时间缩短。例如,正常成人白天排尿4-6次,夜间0-2次,而慢性膀胱炎患者可能白天排尿次数超过8次,夜间也可能1-2次甚至更多。这是因为膀胱受到炎症刺激,导致膀胱功能紊乱,敏感性增高,从而频繁产生尿意。
2.尿急:尿急也是常见表现,患者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往往有尿意后需立即排尿,否则可能出现急迫性尿失禁。这是由于膀胱黏膜炎症使得神经感受器处于敏感状态,轻微刺激就会引发强烈的排尿冲动。
3.尿痛:排尿时尿道会有疼痛感觉,疼痛性质可为灼痛等。炎症刺激膀胱颈部和尿道黏膜,在排尿过程中,尿液通过尿道会刺激受损的黏膜,引起疼痛不适。
4.下腹部不适:患者下腹部可能会有隐痛、坠胀等不适感,炎症持续刺激膀胱周围组织,导致局部出现不适症状。
二、实验室检查判断
1.尿常规检查:
白细胞:尿常规中白细胞计数会增多,正常尿液中白细胞数量较少,若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一般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提示存在炎症反应,因为膀胱炎症会吸引白细胞聚集到炎症部位发挥免疫作用。
红细胞: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镜下血尿,即尿液中红细胞增多,这是由于膀胱黏膜炎症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红细胞渗出到尿液中。
细菌学检查:可进行尿细菌培养,若培养出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等,有助于明确是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膀胱炎。
2.尿沉渣检查:通过尿沉渣检查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尿液中有形成分,进一步辅助判断炎症情况,如能更准确地计数白细胞、红细胞等,对于慢性膀胱炎的诊断提供更细致的依据。
三、影像学检查判断
1.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膀胱的形态、大小等。慢性膀胱炎患者膀胱可能会出现壁增厚等改变,通过超声可以直观地看到膀胱壁的结构变化,有助于辅助诊断慢性膀胱炎。
还可以排除其他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导致的类似症状,如膀胱结石、膀胱肿瘤等情况。
2.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慢性膀胱炎,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膀胱壁的细微结构变化,如膀胱壁是否有不均匀增厚、是否存在膀胱周围组织的炎症累及等情况,为慢性膀胱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不过,CT检查一般是在超声检查等初步检查后,进一步明确诊断时有选择地进行。
四、病史及其他相关因素判断
1.病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急性膀胱炎反复发作史,急性膀胱炎如果没有得到彻底治疗,很容易转为慢性膀胱炎。例如,患者曾经有过急性膀胱炎,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但之后又反复出现尿频、尿急等症状,就需要考虑慢性膀胱炎的可能。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也可能与慢性膀胱炎的发生发展有关。比如长期饮水过少,尿液不能及时冲刷尿道,有利于细菌滋生;长期憋尿,会使膀胱内压力增高,尿液反流等,增加膀胱感染的机会,从而容易引发慢性膀胱炎。
3.特殊人群情况:
女性:女性由于尿道短、宽、直,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包括慢性膀胱炎。女性在月经期、性生活后等特殊时期,更容易出现泌尿系统感染相关症状,需要特别注意观察是否有慢性膀胱炎的表现。
儿童:儿童慢性膀胱炎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反复的尿频、尿急等症状,也要考虑到可能,儿童患者往往不能准确表述症状,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排尿情况等。同时,儿童慢性膀胱炎的诊断需要更加谨慎,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判断,并且要注意避免不必要的有创检查等。
老年人:老年人慢性膀胱炎可能与前列腺增生等疾病相关,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不畅,尿液潴留,容易引发膀胱感染,进而发展为慢性膀胱炎。老年人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也更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在诊断慢性膀胱炎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