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可以治好,但受骨折部位、损伤程度、治疗及时性恰当性及自身状况等因素影响。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方法,预后受骨折部位、损伤程度、治疗情况影响,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各期有不同目的和要求。
一、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一些骨折块移位不明显、关节面破坏较轻的粉碎性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例如,四肢长骨的一些稳定性较好的粉碎性骨折,在儿童中相对常见的一些青枝骨折样的粉碎情况(但儿童骨骼有其特殊性,愈合能力相对较强)。
具体措施:通过石膏或支具固定,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同时,配合药物促进骨折愈合等对症处理。
2.手术治疗
适用情况:多数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尤其是骨折块移位明显、关节面不平整、影响肢体功能和外观的情况。比如累及关节面的跟骨粉碎性骨折、股骨颈周围的粉碎性骨折等。
具体措施:通过切开复位,使用钢板、螺钉等内固定材料将骨折块固定,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提供稳定的环境。对于一些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可能还需要进行植骨等操作,以促进骨折部位的骨修复。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1.骨折部位
不同部位的差异:例如,手部的粉碎性骨折如果影响到关节面,可能对手的精细功能影响较大;而一些四肢长骨的粉碎性骨折,若在愈合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恢复时间和效果也会不同。儿童的粉碎性骨折,由于其骨骼的生长潜力,部分骨折可能恢复较好,但如果是涉及骨骺的粉碎性骨折,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需要特别关注。
年龄因素影响:儿童的粉碎性骨折,因为儿童骨骼的成骨细胞活性高,愈合能力相对较强,但也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影响骨折愈合。老年人的粉碎性骨折,由于骨质本身的退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合并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如骨质疏松等,会增加骨折愈合的难度,且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2.损伤程度
骨折块数量和粉碎范围:骨折块越多、粉碎范围越广,治疗难度越大,预后相对可能较差。例如,严重的骨盆粉碎性骨折,往往合并有周围血管、神经等重要组织的损伤,治疗复杂,预后可能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
是否合并其他损伤:粉碎性骨折常合并周围软组织损伤,如肌肉、血管、神经等损伤,这会影响骨折的愈合和肢体功能的恢复。如果合并重要血管损伤,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合并神经损伤则可能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
3.治疗及时性和恰当性
及时治疗的重要性:粉碎性骨折后应尽快进行治疗,延误治疗可能导致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等情况。例如,对于开放性的粉碎性骨折,若不及时清创和固定,容易发生感染,严重影响预后。
恰当治疗的关键:手术治疗中,复位是否准确、内固定是否牢固等都关系到骨折的预后。如果复位不准确,关节面不平整,日后可能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内固定不牢固则可能导致骨折再次移位,需要再次手术等。
三、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
目的:在骨折固定后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例如,骨折固定后即可开始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以及固定部位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以儿童能够耐受的程度进行,主要是维持肌肉的力量和关节的活动度。
2.中期康复
随着骨折愈合进展: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根据骨折愈合情况,拆除外固定后,进行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主动和被动活动训练,同时结合肢体的负重训练(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步进行)。对于老年人的粉碎性骨折康复,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训练的节奏要缓慢,并且要关注老年人的心肺功能等整体状况,避免在康复训练中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等情况。
3.后期康复
恢复肢体功能:经过前期康复,进一步加强肢体的力量训练和协调功能训练,使患者恢复到接近受伤前的肢体功能水平。对于一些粉碎性骨折后可能遗留一定功能障碍的患者,还可能需要借助康复辅助器具,如拐杖等,来帮助恢复行走等功能。同时,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因为粉碎性骨折病程长、恢复过程可能较漫长,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等情绪,影响康复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