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股骨粗隆间骨折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评估,治疗方案分非手术(牵引、康复护理)和手术(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还需预防处理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压疮、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并发症。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受伤时间等情况,了解患者既往健康状况,如是否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这对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因为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可能影响骨折的愈合及康复。对于老年患者,需特别关注其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等合并症,因为这些合并症会增加手术及围手术期的风险。
2.体格检查:检查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处的肿胀、压痛、畸形等情况,初步判断骨折的严重程度。同时评估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及运动功能,以排除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3.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CT及三维重建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细节,有助于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例如,能明确粉碎性骨折的碎骨块数目、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
二、治疗方案选择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适用于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如皮牵引或骨牵引,通过牵引装置维持骨折的复位,缓解疼痛。但牵引治疗时间较长,患者需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肺部感染、压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的肺部感染风险更高,需要加强护理,如定时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等。
康复护理:在牵引期间需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及未受限关节的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及关节僵硬。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钙质等,以促进骨折愈合。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对于身体状况允许手术的患者,可考虑内固定手术。常用的内固定材料有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等。手术能够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早期让患者进行患肢功能锻炼,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但手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如出血、感染等,术后还需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物的位置等。对于年轻患者,内固定手术是较好的选择,能最大程度恢复患肢功能;而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需考虑骨质量对内固定效果的影响,可能需要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骨质疏松严重、骨折难以复位及内固定失败风险高的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也是一种选择。该手术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但术后可能出现假体松动、感染等并发症,且人工关节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时,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及预期寿命等因素。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步开始患肢的功能锻炼,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但要避免髋关节过度屈曲、内收等动作,防止内固定物松动或骨折再移位。可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渐进性的康复训练,同时继续加强营养支持,促进骨折愈合。
2.中期康复(术后6周-3个月):进一步增加关节活动度及肌肉力量的训练,可借助拐杖等辅助器具部分负重行走,但要注意行走的姿势及力度。此阶段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根据骨折愈合进度调整康复训练方案。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当骨折愈合良好时,可逐渐增加负重程度直至完全负重行走,并加强患肢的平衡及协调能力训练,恢复正常的步态及肢体功能。同时要继续关注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对于老年患者,需持续管理其基础疾病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等。
四、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1.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定期翻身拍背。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使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预防肺部感染及深静脉血栓。
2.深静脉血栓:术后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泵运动,必要时可使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需根据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抗凝、溶栓等。
3.压疮:定时为患者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使用气垫床等预防压疮。对于骨突部位,可使用减压贴等保护。
4.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定期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对于骨折不愈合的患者可能需要再次手术治疗;对于畸形愈合影响功能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矫形手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