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传播方式有直接和间接接触,病因复杂的手湿疹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结果;手癣有水疱鳞屑、角化过度、浸渍糜烂型表现,手湿疹皮疹多形性;手癣真菌镜检和培养可确诊,手湿疹真菌镜检培养阴性可斑贴试验查过敏原;手癣用抗真菌药治疗,角化过度型先角质剥脱再用抗真菌药,手湿疹避免接触过敏原,用糖皮质激素药膏、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用药有不同考虑,男女患者治疗原则有相关生活方式因素需关注。
手湿疹:病因较为复杂,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若家族中有过敏体质者,个体患手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神经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诱发或加重手湿疹;内分泌紊乱等也与手湿疹有关。外部因素常见的有接触过敏原,如接触洗洁精、肥皂、某些化学试剂、金属(镍、铬等)、植物(如花粉、某些植物汁液)等;环境因素,干燥、寒冷、炎热等环境变化可能刺激手部皮肤引发湿疹;生活方式方面,过度清洁手部,破坏皮肤正常的皮脂膜,也容易导致手湿疹。各年龄段、男女均可发病,经常接触刺激性物质或处于特定环境的人群更易患病。
临床表现方面
手癣:临床上可分为水疱鳞屑型、角化过度型、浸渍糜烂型等类型。水疱鳞屑型常见于手指侧缘、手掌部位出现针尖至粟粒大小的深在性水疱,疱液清,壁厚而发亮,不易破溃,可融合成大疱,水疱干涸后出现脱屑,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角化过度型表现为手掌皮肤增厚、粗糙、脱屑、干燥,冬季易发生皲裂、出血,疼痛明显;浸渍糜烂型多发生在指间,皮肤浸渍发白,表面松软易剥脱,露出潮红糜烂面,常伴有裂隙,有明显瘙痒,继发细菌感染时可出现化脓、恶臭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患者由于皮肤较薄嫩,水疱可能更明显;成人则以角化过度等表现相对多见。
手湿疹:皮疹多形性,急性期可见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出现糜烂、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及渗出减轻,出现鳞屑、结痂;慢性期表现为皮肤增厚、粗糙、苔藓样变、皲裂等。手湿疹的瘙痒通常较为剧烈,且瘙痒程度与病情活动相关。不同年龄段手湿疹表现略有差异,儿童手湿疹可能更倾向于急性、亚急性表现,水疱等渗出情况相对更明显;成人慢性期表现相对多见。男女发病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表现可能有差异,如从事家务劳动频繁接触洗涤剂的人群,手部湿疹可能更易在接触部位出现。
实验室检查方面
手癣:真菌镜检可见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可明确致病的皮肤癣菌种类。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真菌镜检和培养操作过程相似,但儿童皮肤较嫩,操作时需更加轻柔。男女患者在实验室检查结果上无本质区别,主要依据真菌学检查结果确诊。
手湿疹:一般真菌镜检及培养为阴性,可通过斑贴试验等检测过敏原,帮助明确可能的致敏物质。不同年龄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类似,但儿童斑贴试验时需选择合适的试剂浓度,避免刺激过强。男女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差异不大,但根据生活方式不同,接触过敏原的种类可能有差异,从而影响斑贴试验结果。
治疗方面
手癣:主要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如外用咪唑类(克霉唑、咪康唑等)、丙烯胺类(特比萘芬等)抗真菌药膏。对于角化过度型手癣,可先使用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等)软化角质后再使用抗真菌药物。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选择需考虑安全性,儿童应避免使用刺激性过强的药物,可选择相对温和的抗真菌制剂;成人则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强度的药物。男女患者用药原则相同,但需注意不同生活方式对手癣治疗的影响,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手部易摩擦的患者,治疗期间需注意保护手部,避免加重皮肤损伤影响药物吸收及病情恢复。
手湿疹:治疗主要是避免接触过敏原,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根据病情选择强度,如弱效、中效、强效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瘙痒明显时可口服抗组胺药物。不同年龄患者用药需谨慎,儿童选择弱效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且要注意药物的使用部位和面积;成人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药物。男女患者治疗原则一致,但生活方式相关因素需重点关注,如家庭主妇需尽量减少接触洗涤剂等过敏原,通过佩戴手套等方式保护手部,促进湿疹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