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关节紊乱是脊椎小关节正常对合关系改变致功能失常的病症,解剖基础是脊椎小关节结构及功能差异,外伤、慢性劳损、退变是常见病因,颈部和腰部有不同临床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非药物治疗有手法复位、物理治疗、康复锻炼,特殊人群治疗需谨慎。
一、解剖基础相关
脊椎的小关节由相邻椎体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属于滑膜关节,有关节囊、关节腔等结构,其主要功能是限制脊柱过度活动并引导脊柱运动方向。不同部位的脊椎小关节在结构和功能上有一定差异,例如颈椎的小关节面近水平位,活动度较大;腰椎的小关节面近冠状位,在屈伸运动中起重要作用。
二、常见发病原因
外伤因素:
对于青壮年人群,突然的腰部扭转、颈部的快速屈伸或侧屈等暴力损伤是常见原因,如搬运重物时姿势不当、剧烈运动中颈部或腰部的意外扭转等,可使小关节的正常对合关系遭到破坏。
儿童若有颈部的不当牵拉等情况也可能引发颈椎小关节紊乱,因为儿童的脊柱关节相对较松弛,容易因外力作用发生移位。
慢性劳损: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伏案工作导致颈椎长期处于前屈位,或长期弯腰工作使腰椎小关节长期承受异常应力,会逐渐引起小关节的退变,进而容易发生紊乱。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期保持低头看电脑的姿势,颈椎小关节长期受到异常压力,增加了小关节紊乱的发生风险。
退变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脊椎小关节会发生退变,关节软骨磨损、骨质增生等情况逐渐出现,关节的稳定性下降,更容易发生小关节紊乱。老年人由于脊柱退变较为常见,所以相对更易出现此类问题。
三、临床表现
颈部小关节紊乱:患者常出现颈部疼痛、活动受限,疼痛可放射至肩部和头部,颈部活动时疼痛加剧,有的患者可出现颈部肌肉痉挛,呈强迫体位,即头部偏向患侧以减轻疼痛。例如在转头时会突然感觉颈部疼痛加剧,活动明显受限。
腰部小关节紊乱: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可呈刺痛或牵扯样痛,腰部活动明显受限,不能自如屈伸、旋转腰部,患者往往因疼痛而不敢活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翻身、起坐等动作都会受到明显限制。
四、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进行详细的脊柱体格检查,颈部小关节紊乱时可发现颈部特定关节处有压痛,颈椎活动度在受累方向明显受限;腰部小关节紊乱时,腰部相应小关节部位有明显压痛,腰部各方向活动均受限,特别是旋转和侧屈活动。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发现小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位置改变等,但多数小关节紊乱的患者X线可能无明显特异性改变;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小关节的结构,有助于发现小关节的细微移位等情况;磁共振成像(MRI)可观察关节周围软组织情况,如有无水肿等,但对于小关节本身的诊断主要依靠体格检查和X线、CT等。
五、治疗与康复
非药物治疗:
手法复位:对于颈部小关节紊乱,可由专业医生进行轻柔的颈部手法复位,通过特定的手法使紊乱的小关节恢复正常对合关系;腰部小关节紊乱也可采用合适的腰部手法复位,但手法操作需由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以避免加重损伤。
物理治疗:急性期可采用冷敷减轻局部炎症和疼痛,缓解期可进行热敷、红外线照射、中频电疗等物理治疗,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肌肉痉挛,促进损伤修复。例如热敷可每天进行数次,每次15-20分钟,温度适宜,避免烫伤。
康复锻炼:在症状缓解后,进行针对性的康复锻炼很重要。颈部可进行颈部的缓慢屈伸、旋转等活动度锻炼,以及颈部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腰部可进行小飞燕、五点支撑等锻炼,增强脊柱稳定性,预防小关节紊乱复发。例如小飞燕锻炼是患者俯卧位,双手背后,头部和双下肢尽量向上抬起,像飞燕一样,每次保持5-10秒,重复10-15次,每天可进行3-4组。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发生小关节紊乱时,手法复位需格外轻柔,由经验丰富且熟悉儿童脊柱特点的医生操作;老年人由于可能合并骨质疏松等问题,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手法复位需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等并发症,康复锻炼要选择较为温和的方式,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女性在妊娠期或产褥期发生小关节紊乱时,要考虑到特殊的身体状况,避免采用可能对胎儿或自身恢复不利的治疗方法,优先选择对母婴相对安全的物理治疗和康复锻炼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