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息肉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情况、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准备器械)、手术方法(常规宫颈息肉摘除术和宫颈管息肉摘除术)、术后注意事项(创面处理、休息活动、阴道出血观察、预防感染、病理结果随访)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妊娠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有出血性疾病史女性的不同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了解患者的年龄、月经史、生育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青春期女性、育龄期女性、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宫颈息肉的处理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育龄期女性若有备孕计划,需考虑手术对妊娠的影响;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则要警惕息肉恶变的可能。同时要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有无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这可能影响术后恢复。还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是否有妇科炎症病史、出血性疾病史等,若有出血性疾病史,需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妇科检查:通过妇科检查明确宫颈息肉的大小、位置、数目等。一般宫颈息肉多为单个,也可为多个,大小从数毫米至数厘米不等,位置可位于宫颈外口、宫颈管内等。
实验室检查:通常需要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了解患者的血液情况,血常规可初步判断是否有感染或贫血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手术出血风险。对于有性生活史的女性,还可能需要进行白带常规检查,以排除阴道炎症,若存在阴道炎症,需先治疗炎症再进行手术,否则可能导致炎症扩散。
2.器械准备:准备好宫颈钳、卵圆钳、息肉钳、宫颈扩张器等器械,根据息肉的大小和位置选择合适的器械。
二、手术方法
1.常规宫颈息肉摘除术
体位与消毒: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阴道,铺无菌巾。
暴露宫颈:用宫颈钳夹持宫颈前唇或后唇,适当牵引,充分暴露宫颈息肉。
摘除息肉:对于蒂部较细的息肉,可用息肉钳夹住息肉蒂部,轻轻旋转并向外牵拉,将息肉完整摘除;若息肉蒂部较粗,可先用宫颈扩张器适当扩张宫颈管后,再用止血钳夹住息肉蒂部进行摘除。摘除的息肉要送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
2.宫颈管息肉摘除术
宫颈管探查:对于宫颈管内的息肉,可用小号宫颈扩张器轻轻扩张宫颈管,然后用弯止血钳沿宫颈管方向探查,找到息肉后夹住蒂部进行摘除。操作时要注意轻柔,避免损伤宫颈管黏膜。
术后处理:摘除后宫颈管内可放置纱布压迫止血,一般24小时后取出。
三、术后注意事项
1.创面处理
术后宫颈创面可涂以硝酸银等腐蚀剂,以促进创面愈合并预防感染。对于较大的创面,可酌情使用可吸收线缝合止血。
2.休息与活动
患者术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一般建议休息1-2天。但也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例如年轻、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休息时间可适当缩短,而年龄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则需要适当延长休息时间。
3.阴道出血观察
术后患者可能会有少量阴道出血,一般不超过月经量,且出血会逐渐减少。要告知患者注意观察阴道出血情况,若阴道出血量多于月经量或出血时间超过1周,需及时就诊。
4.预防感染
术后一般常规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口服或静脉使用抗生素,用药时间一般为3-5天。同时要告知患者保持外阴清洁,术后1个月内禁止性生活、盆浴及阴道冲洗。
5.病理结果随访:患者要按时领取病理结果,若病理结果提示息肉恶变等情况,需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如盆腔超声、肿瘤标志物等,以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发现宫颈息肉,若息肉较小且无明显症状,可暂不处理,密切观察,待产后再行处理;若息肉较大,引起明显出血或影响分娩,可在妊娠中晚期(一般妊娠12周后相对安全)行息肉摘除术。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刺激子宫引起宫缩导致流产或早产。
2.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
该类女性宫颈息肉摘除后更要重视病理检查结果,因为此阶段息肉恶变的风险相对较高。术后要加强随访,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相关肿瘤标志物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病变。
3.有出血性疾病史的女性
此类患者在宫颈息肉摘除术前要与血液科等多学科会诊,评估手术风险,必要时在纠正凝血功能后再行手术。术后要密切观察出血情况,采取有效的止血及预防感染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