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疮年年复发与个体、环境、生活方式因素相关。个体方面,血液循环差、皮肤耐寒性低易致复发;环境上,寒冷程度久、潮湿会增加复发几率;生活方式中,保暖不当、缺乏运动也易让冻疮年年复发。
一、个体因素
1.血液循环因素
部分人群自身血液循环功能相对较差,尤其是儿童、老年人以及体型较瘦的人群。儿童的血管调节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老年人血管弹性降低、血流速度相对缓慢,体型较瘦者皮下脂肪薄,对血管的保温和缓冲作用弱,这些都导致局部皮肤在寒冷环境下更容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当皮肤血管不能有效地为局部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液供应时,就容易引发冻疮。例如,研究表明,儿童在寒冷环境中,手指、脚趾等部位的血液循环速度比成年人慢,使得局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从而增加了冻疮复发的风险。
有既往冻疮病史的人群,其局部血管可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在寒冷刺激下,受损的血管更难恢复正常的舒缩功能,导致血液瘀滞,进一步促进冻疮的复发。比如曾经患过冻疮的手部皮肤,血管壁可能变得相对脆弱,在再次遇到寒冷时,血管收缩和舒张的调节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冻疮。
2.皮肤耐寒性因素
有些人天生皮肤耐寒性较差。皮肤的耐寒性与皮肤的厚度、皮脂腺分泌情况等有关。皮脂腺分泌皮脂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一定的保暖和防止皮肤干燥的作用。如果皮脂腺分泌相对较少,皮肤的耐寒能力就会降低。例如,某些人群皮脂腺分泌功能较弱,在寒冷季节,皮肤缺乏皮脂的保护,更容易受到寒冷空气的侵害,从而导致冻疮反复发生。
皮肤的厚度也影响耐寒性,薄皮肤的人群相对厚皮肤人群更易患冻疮且复发率高。这是因为薄皮肤对寒冷的缓冲和保护作用较弱,寒冷更容易直接影响到皮肤深层的组织,引发血液循环障碍等问题,进而使得冻疮容易年年复发。
二、环境因素
1.寒冷程度及持续时间
若所处环境寒冷程度较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大大增加冻疮复发的几率。例如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冬季气温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且持续时间较长,生活在该地区的人群冻疮复发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因为长时间的寒冷刺激使得皮肤反复处于低温环境,血管反复收缩舒张,容易造成血管损伤和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冻疮反复出现。
即使在较温暖的地区,如果冬季出现突然的强降温天气,也可能导致原本已经恢复的冻疮部位再次受到寒冷刺激而复发。比如某地区原本气温较为温和,但突然有一股强冷空气南下,使得局部气温急剧下降,这就会对皮肤血管产生影响,增加冻疮复发的风险。
2.潮湿环境因素
潮湿的环境会加速热量的散失,使得皮肤更容易受寒冷伤害。当皮肤处于潮湿状态时,水分蒸发会带走更多的热量,导致局部皮肤温度降低更明显。例如,在雨雪天气或者长期处于潮湿的室内环境中,手部、脚部等部位容易保持潮湿,这就使得皮肤在寒冷环境下更易发生冻疮,并且复发的可能性增大。因为潮湿环境下,皮肤与寒冷空气的热交换加剧,血管更容易痉挛,血液循环进一步受阻,从而促使冻疮年年复发。
三、生活方式因素
1.保暖措施不当
日常生活中保暖措施不到位是冻疮年年复发的常见原因之一。比如在寒冷天气里,没有及时添加足够的衣物,手部、脚部等部位没有做好保暖。儿童如果家长没有给其穿戴足够厚的保暖鞋袜,就容易在寒冷环境中患冻疮且复发。成年人如果在冬季经常穿着单薄的鞋子,脚部得不到良好的保暖,也会导致冻疮反复出现。因为保暖措施不足会让皮肤长时间处于低温环境,血管持续收缩,影响血液循环,进而引发冻疮复发。
即使在室内,如果室内温度较低且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比如室内没有足够的取暖设备,皮肤也可能反复受到寒冷刺激。例如在一些没有集中供暖且室内温度较低的老旧房屋中,居住者的手部、脸部等部位容易反复出现冻疮。
2.缺乏运动因素
长期缺乏运动的人群,血液循环相对较慢。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如果一个人长期久坐不动,身体的血液循环速度会减慢,尤其是四肢末端的血液循环。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期坐着工作,很少有机会运动,手部和脚部的血液循环不畅,在寒冷环境下就更容易发生冻疮且复发率高。因为缺乏运动使得局部血管的活性降低,对寒冷的适应能力下降,所以容易导致冻疮年年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