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适用于无或轻度移位稳定骨折,包括复位固定;手术用于闭合复位失败、有神经血管损伤、开放性骨折等,有克氏针和钢板内固定等方法;术后要护理观察患肢和伤口,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训练;需预防处理骨筋膜室综合征、缺血性肌挛缩、肘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以恢复患肢功能保障儿童健康。
一、非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复位后稳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例如,一些骨折端成角小于15°、移位小于2mm的简单骨折情况。
(二)方法
1.复位:通常可在麻醉下进行手法复位,通过适当的牵引、旋转等操作恢复骨折端的对位对线。比如,利用纵向牵引纠正骨折的短缩移位,再根据骨折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旋转、侧方移位纠正。
2.固定:复位成功后一般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石膏固定需注意松紧度,要能够维持骨折的复位位置,同时保证肢体的血液循环。对于3-5岁儿童,石膏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及对位情况。
二、手术治疗
(一)适应证
1.闭合复位失败:如果手法复位多次尝试仍无法达到满意的对位对线,如骨折端严重移位、成角大于30°等情况。
2.有神经血管损伤:骨折同时伴有明显的神经(如正中神经、桡神经等)或血管损伤,需要手术切开复位以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压迫。
3.开放性骨折:儿童肱骨髁上开放性骨折需急诊手术清创、复位内固定。
(二)手术方法
1.克氏针内固定:是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在骨折端打入克氏针来固定骨折,一般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克氏针可在骨折愈合后取出。例如,对于5-10岁儿童,术后2-3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考虑取出克氏针。
2.钢板内固定:适用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情况,如粉碎性骨折等。钢板固定相对稳定,但儿童骨骼仍在发育,钢板可能会影响骨骼的生长,需谨慎选择。
三、术后护理与康复
(一)术后护理
1.观察患肢情况:密切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感觉及运动情况。如发现手指苍白、温度降低、感觉异常等,可能提示血液循环障碍或神经损伤,需及时处理。对于婴幼儿,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要仔细观察其肢体活动及哭闹情况。
2.伤口护理: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
(二)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可开始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等简单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可帮助其进行手指的被动活动。
2.中期康复:术后2-4周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训练,如肘关节的屈伸活动等。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主动或被动的肘关节活动训练,但要注意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避免再次损伤。
3.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一般术后4-6周左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可进行力量训练和全面的关节功能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肘关节的抗阻训练等,逐步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
四、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骨筋膜室综合征
1.预防:在固定期间密切观察患肢的肿胀程度、张力等情况。对于石膏固定的患儿,要注意石膏的松紧度,避免过紧导致骨筋膜室压力增高。
2.处理:一旦怀疑骨筋膜室综合征,需立即松开外固定,严重时需急诊行筋膜切开减压术。
(二)缺血性肌挛缩
1.预防:及时发现骨筋膜室综合征并进行正确处理是预防缺血性肌挛缩的关键。同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肌肉缺血。
2.处理:一旦发生缺血性肌挛缩,治疗较为困难,需早期进行手术等综合治疗,但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所以预防至关重要。
(三)肘关节僵硬
1.预防: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是预防肘关节僵硬的重要措施。要指导患儿及家长正确进行康复训练,保证训练的频率和强度适宜。
2.处理:对于已发生肘关节僵硬的患儿,可在骨折愈合后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如手法松解结合康复训练等,但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在治疗过程中注重术后护理和康复,同时密切预防和处理各种并发症,以最大程度恢复患儿患肢的功能,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