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生性膀胱炎与腺性膀胱炎在定义、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点、膀胱镜检查表现及治疗原则上有不同之处。增生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上皮和固有层细胞异常增殖,表现为膀胱刺激症状等,影像学可见膀胱黏膜增厚等,膀胱镜下呈颗粒状等增生,治疗针对病因,局限病变可手术;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腺上皮化生,有膀胱刺激症状及下腹部疼痛等,影像学有相应表现,膀胱镜下有滤泡样水肿等,治疗需除病因,腺性膀胱炎有恶变潜在风险,多手术且术后灌注药物。
腺性膀胱炎:是膀胱黏膜的腺上皮化生所致,通常是在膀胱慢性炎症、梗阻等因素作用下,尿路上皮向腺上皮分化而形成,其病理基础是膀胱黏膜上皮的腺性化生,存在腺性上皮的异常增生。
临床表现
增生性膀胱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血尿,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膀胱黏膜增生的程度和范围有关,增生范围较大时,对膀胱功能影响更明显,尿频、尿急等症状可能更突出。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一般来说,中老年患者可能因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症状持续时间可能相对较长。有长期膀胱慢性刺激病史的人群更易患增生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与增生性膀胱炎有相似之处,也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血尿等症状,但其有一个特点是可能会出现下腹部疼痛不适,尤其在膀胱充盈时可能更明显。女性患者相对男性患者可能更易出现尿路刺激症状的反复发作,可能与女性尿道短等解剖因素有关,有膀胱出口梗阻病史的人群发生腺性膀胱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影像学检查特点
增生性膀胱炎:超声检查可见膀胱黏膜增厚,呈不均匀的高回声改变,膀胱壁的层次可能尚清晰;CT检查可发现膀胱壁局部或弥漫性增厚,增强扫描时增厚的黏膜可有强化,但强化程度相对较均匀;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膀胱黏膜信号异常,T2加权像上可见黏膜层异常信号。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但总体特征类似,对于有长期膀胱症状的患者,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膀胱黏膜的病变情况。
腺性膀胱炎:超声检查可发现膀胱黏膜呈不规则的隆起或片状增厚,有时可探及膀胱内的小囊性改变;CT检查可见膀胱壁增厚,有时可见膀胱内有类似憩室样的小囊袋影;MRI检查在T2加权像上可显示膀胱黏膜下的异常信号,有时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膀胱慢性炎症病史的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腺性膀胱炎的概率相对较高,女性患者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
膀胱镜检查表现
增生性膀胱炎:膀胱镜下可见膀胱黏膜呈颗粒状或结节状增生,病变多为弥漫性分布,也可呈局灶性,黏膜表面相对较光滑,血管纹理可能不清,病变处黏膜质地相对较韧。不同年龄患者的膀胱镜下表现差异主要在于增生的程度和范围不同,儿童患者发生增生性膀胱炎相对较少见,若出现则需考虑是否存在特殊的致病因素。
腺性膀胱炎:膀胱镜下特征性表现为膀胱黏膜有多数滤泡样水肿黏膜隆起,中央有小凹,呈伞状或花瓣状,病变可散在分布或融合成片,部分病变处可见黏膜呈绒毛状改变。男性患者在膀胱镜检查时需注意观察前列腺等部位是否存在导致膀胱慢性刺激的因素,老年患者进行膀胱镜检查时要注意操作轻柔,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
治疗原则
增生性膀胱炎: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进行处理,如解除膀胱的慢性刺激因素,若存在膀胱结石则需取出结石,若存在膀胱出口梗阻则需解除梗阻。对于局限性的增生病变,可考虑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等手术治疗方式,通过手术切除增生的黏膜组织,术后需定期复查膀胱镜,观察有无复发。不同年龄患者的手术耐受性不同,儿童患者一般不轻易选择手术,优先考虑保守治疗解除病因,而成年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腺性膀胱炎:治疗同样需要去除病因,如处理膀胱结石、解除膀胱出口梗阻等。对于腺性膀胱炎,由于存在腺性上皮化生,有恶变的潜在风险,所以一般建议积极治疗,多采用经尿道膀胱黏膜电切术,且术后需要进行膀胱灌注药物治疗,如丝裂霉素等,以降低复发及恶变的风险。女性患者在术后需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避免尿路感染的发生,老年患者术后要注意休息,促进身体恢复,同时密切关注术后病理结果,若提示有恶变倾向则需进一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