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附睾炎是中青年常见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疾病,由致病菌经输精管逆行或淋巴途径感染引发,有突然发病、阴囊红肿热痛等临床表现,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局部冷敷等,药物治疗用敏感抗生素等,及时治疗预后较好,否则可转为慢性,患者治疗期间需注意休息等,治愈后要注意个人卫生等预防复发。
一、急性附睾炎的定义
急性附睾炎是男性生殖系统非特异性感染中的常见疾病,多发生在中青年,常由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经输精管逆行侵入附睾引发炎症。
二、急性附睾炎的病因
1.致病菌感染:
大部分由泌尿系统感染的细菌经输精管蔓延至附睾所致,例如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杆菌是常见的致病菌,性生活不规律、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从而间接增加急性附睾炎的发病几率。
尿道器械操作、频繁导尿等也可诱发急性附睾炎,这类情况在有相关医疗操作史的人群中需特别警惕,其病史可能成为发病的重要诱因。
2.淋巴途径感染:
较少见,如盆腔炎症等可通过淋巴系统传播至附睾引发炎症,患有盆腔炎症的女性,其性伴侣患急性附睾炎的风险可能相对增加,因为炎症可通过淋巴途径波及附睾。
三、急性附睾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突然发病,患侧阴囊迅速出现红肿热痛,疼痛可放射至同侧腹股沟区及下腹部,部分患者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中青年患者由于身体抵抗力相对较好,发热症状可能相对典型,但也需密切关注。
患侧附睾肿大,触痛明显,炎症较重时,附睾与睾丸界限不清,阴囊皮肤水肿。
2.体征:
查体可发现患侧附睾增大、变硬,有明显压痛,提睾肌紧张,有的患者可伴有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
四、急性附睾炎的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史、尿道器械操作史、盆腔炎症史等,对于中青年男性,了解性生活及生活方式情况很重要,如是否久坐、性生活是否规律等。
2.体格检查:
重点检查阴囊及附睾情况,观察阴囊有无红肿、附睾有无肿大、触痛等表现。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提示有感染存在。
尿液检查可发现有无尿路感染相关的异常,如白细胞、细菌等。
病原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尿道分泌物或附睾分泌物的涂片及培养,以明确致病菌,指导抗生素的选择,不同致病菌选择的抗生素可能不同,通过病原学检查能更精准用药。
4.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显示附睾肿大、血流信号增加等情况,有助于与睾丸扭转等疾病鉴别,超声检查对于区分急性附睾炎和睾丸扭转等急腹症有重要意义,尤其在儿童中,超声检查是重要的鉴别手段。
五、急性附睾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时应卧床休息,采用阴囊托或阴囊抬高的方式,可缓解疼痛和肿胀,卧床休息时适当抬高阴囊,能促进静脉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对于儿童患者,更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病情。
局部冷敷在发病初期可减轻疼痛和肿胀,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冻伤皮肤,而慢性期可考虑热敷,促进炎症吸收,但急性期冷敷更合适。
2.药物治疗:
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大肠埃希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等,在选用抗生素时要考虑患者年龄因素,低龄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药物,尽量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生素。
疼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要谨慎使用。
六、急性附睾炎的预后及注意事项
1.预后:
及时诊断和治疗的急性附睾炎患者,一般预后较好,经过规范的抗感染等治疗后,炎症多可消退,症状缓解。但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转为慢性附睾炎,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质量,尤其是中青年患者,若转为慢性,会对其日常工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早期规范治疗很关键。
2.注意事项: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久坐等。
治愈后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性生活要适度,有泌尿系统感染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降低急性附睾炎的复发风险,对于有盆腔炎症的女性伴侣,也应同时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