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置换的适应证是晚期出现严重疼痛、功能障碍且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方式有全髋关节置换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前需全面评估全身和局部状况,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还需预防感染、假体松动、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老年和年轻患者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
一、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置换的适应证
股骨头坏死发展到晚期,出现严重疼痛、关节功能障碍,经保守治疗无效时,通常考虑髋关节置换术。例如,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允许,且股骨头坏死导致髋关节活动明显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患者,髋关节置换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一般来说,当股骨头坏死患者的Harris髋关节评分低于60分,且存在持续疼痛、关节功能严重受损时,可考虑行髋关节置换术。
二、髋关节置换的手术方式
(一)全髋关节置换术
是将股骨头和髋臼都进行置换的手术方式。通过植入人工股骨头和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其优点是能全面解决髋关节的病变问题,提供长期稳定的关节功能,但手术创伤相对较大。
(二)半髋关节置换术
仅置换股骨头,保留髋臼。适用于一些年龄较大、身体条件较差,或者髋臼条件较好的患者。相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半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创伤较小,恢复相对较快,但远期可能存在髋臼磨损等问题。
三、术前评估
(一)全身状况评估
需要对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患者是否能耐受手术。例如,对于有心脏病史的患者,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心功能;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控制血糖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以降低手术风险。
(二)髋关节局部评估
包括髋关节的X线、CT、MRI等检查,明确股骨头坏死的程度、髋关节的病变范围等。通过X线检查可以观察股骨头的塌陷情况、髋臼的磨损程度等;CT和MRI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股骨头内部的结构和周围软组织的情况。
四、术后康复
(一)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术后早期主要是进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和肌肉力量的初步训练。例如,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内外旋等被动活动,避免关节粘连;同时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预防肌肉萎缩。一般术后1周左右,患者可在助行器或拐杖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
(二)中期康复(术后6周-3个月)
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加关节活动度和负重程度。可以进行髋关节的主动屈伸、外展等活动,提高关节活动范围;同时增加负重行走的时间和重量,逐步恢复下肢的力量和步态。
(三)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进一步加强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的训练,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例如进行上下楼梯、步行等训练,使患者能够恢复到接近正常的生活状态,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防止假体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
五、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一)感染
是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预防感染需要在术前严格备皮,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合理使用抗生素等。一旦发生感染,需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敏感抗生素、清创甚至翻修手术等。
(二)假体松动
与患者的活动情况、骨质条件等因素有关。为预防假体松动,术后要指导患者合理活动,避免过早过度负重。对于骨质条件较差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骨水泥型假体等方式来增加假体的稳定性。
(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由于术后患者下肢活动减少,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包括术后早期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训练、使用抗凝药物(如无禁忌证,可使用低分子肝素等)、穿戴弹力袜等。一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需要进行抗凝、溶栓等治疗,严重时可能需要介入或手术治疗。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术前评估时要更加全面,充分考虑其全身状况对手术的耐受性。术后康复要更加注重循序渐进,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进度。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二)年轻患者
年轻患者对髋关节功能的要求较高,术后需要更加注重关节功能的恢复。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活动需求等因素。术后康复要更加积极主动,鼓励患者尽早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以延长假体的使用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