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术后康复。非手术治疗适用于部分韧带损伤轻、稳定性好或不能耐受手术者,有支具固定和康复训练;手术治疗针对完全断裂等情况,有前交叉、后交叉韧带重建及内外侧副韧带修复等方式;术后康复分早期、中期、后期,各阶段有相应训练内容,儿童患者康复需特殊关注。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适用于部分韧带损伤较轻,如前交叉韧带损伤中损伤程度为Ⅰ度或Ⅱ度,且膝关节稳定性较好的患者;以及后交叉韧带损伤程度较轻的情况。对于年龄较大、合并严重心肺疾病等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也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对于儿童患者,若韧带损伤程度较轻,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因为儿童骨骼仍在发育,手术可能会影响骨骼生长,通过保守治疗如支具固定、康复训练等有恢复的可能,但需密切观察恢复情况。
2.具体措施
支具固定:使用膝关节支具将膝关节固定在适当的位置,限制膝关节的异常活动,一般固定时间为3-6周,根据损伤恢复情况调整固定时间。例如,对于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的患者,支具固定可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促进损伤韧带的修复。
康复训练:在固定期间就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去除固定后,逐步进行膝关节活动度训练、平衡训练和肌力训练等。如先进行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的渐进性训练,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增加;平衡训练可通过平衡板等器械进行,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平衡控制能力;肌力训练包括直腿抬高、靠墙静蹲等练习,增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以稳定膝关节。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
前交叉韧带损伤:对于完全断裂的前交叉韧带损伤,如运动爱好者、年轻体力劳动者等,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因为这些人群对膝关节稳定性要求较高,非手术治疗难以恢复正常的膝关节功能,会影响日常活动和运动能力。对于儿童患者,若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需谨慎评估,根据患儿年龄、骨骼发育情况等综合考虑,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先尝试非手术治疗,年龄较大且骨骼接近成熟的患儿可考虑手术。
后交叉韧带损伤:后交叉韧带完全断裂且伴有膝关节明显不稳定的患者,如因高能量损伤导致后交叉韧带断裂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恢复膝关节稳定性。对于老年患者,若后交叉韧带损伤同时合并严重的膝关节退变等情况,手术需谨慎权衡利弊。
内外侧副韧带损伤:严重的内外侧副韧带损伤,如完全断裂且影响膝关节稳定性的情况,需手术修复。例如,暴力外伤导致的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影响膝关节内外侧稳定的患者需要手术。
2.手术方式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常用的有自体腘绳肌腱、自体髌腱等作为移植物进行重建。通过在胫骨和股骨上创建骨隧道,将移植物固定在隧道内,恢复前交叉韧带的功能。
后交叉韧带重建术:手术方式包括单束重建和双束重建等,根据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重建方式,以恢复后交叉韧带的正常解剖和功能。
内外侧副韧带修复术:对于断裂的内外侧副韧带进行缝合修复,恢复韧带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
术后1周内主要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腘绳肌收缩等训练,以及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强度要适中,避免过度训练影响骨骼发育。
术后2-6周,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训练,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活动度可逐渐增加到90°左右;同时继续加强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训练,可进行直腿抬高的抗阻训练等。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进一步增加膝关节的活动度,争取达到正常范围,一般要求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接近0°-130°左右。加强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可通过平衡垫、平衡板等进行训练,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本体感觉功能。同时进行渐进性的肌力强化训练,如进行靠墙静蹲的进阶训练,增加蹲的时间和深度等。
3.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进行全面的功能恢复训练,包括跑步、跳跃等功能性训练,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和功能恢复情况。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和运动,但要注意避免剧烈的对抗性运动,如足球、篮球等高强度运动在完全恢复后可逐步尝试,但需循序渐进。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康复进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骨骼生长情况,避免影响生长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