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炎治疗包括非药物、药物、手术治疗。非药物有运动疗法(依人群而异)、物理治疗(热敷、冷敷、电疗)、辅助器具(拐杖、助行器、膝关节支具);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注意胃肠道反应)、软骨保护剂(长期用)、糖皮质激素(关节腔注射有次数限制);手术有关节镜清理术(清理病变组织)、截骨术(改变力线)、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终末期用,有风险并发症)。
一、非药物治疗
1.运动疗法
对于一般人群: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维持膝关节的功能和减轻症状。例如游泳,水的浮力能减轻膝关节的负重,同时锻炼股四头肌等膝关节周围肌肉,增强膝关节稳定性,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对于肥胖人群,减轻体重可显著降低膝关节的负重压力,从而缓解膝关节炎症状,一般建议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18.5-23.9kg/m2)内。
对于老年人群:可进行一些低强度的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肌肉力量训练,如坐位时进行膝关节的屈伸练习,每次缓慢屈伸10-15次,每天3-4组,以维持膝关节的活动范围和肌肉力量,但要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防止加重关节损伤。
对于有病史的人群:如果既往有膝关节损伤病史,在开始运动疗法前应咨询医生,根据自身膝关节的具体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运动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加剧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
2.物理治疗
热敷:热疗可以促进膝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一般可使用热水袋或热毛巾进行热敷,温度以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一些因寒冷刺激导致膝关节炎症状加重的患者,热敷能有效缓解不适。
冷敷:在膝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出现肿胀、疼痛较明显时,可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包裹后敷在膝关节上,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尤其是对于感觉迟钝的老年人或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更要谨慎使用冷敷。
电疗:如低频电刺激等方法可以刺激膝关节周围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电疗需要在专业人员的操作下进行,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电刺激的参数。
3.辅助器具使用
拐杖或助行器:对于膝关节功能严重受限、行走困难的患者,使用拐杖或助行器可以减轻膝关节的负重,防止进一步损伤。例如,对于双侧膝关节炎患者,使用助行器能平均减少膝关节负重约30%左右,帮助患者更安全地行走。
膝关节支具:可以提供膝关节的稳定性,在运动或日常活动中限制膝关节过度活动。对于一些膝关节不稳定的患者,合适的膝关节支具能有效缓解症状,如前交叉韧带损伤继发膝关节炎的患者,佩戴膝关节支具可减少膝关节的异常活动。
二、药物治疗
1.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可缓解膝关节炎的疼痛和炎症。但这类药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如胃溃疡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可同时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2.软骨保护剂:如氨基葡萄糖等,能够促进软骨细胞的合成,抑制软骨细胞的分解,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延缓膝关节炎的进展。一般需要长期服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一些早期膝关节炎患者可优先考虑使用。
3.糖皮质激素:对于症状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能迅速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但频繁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导致软骨破坏等不良后果,一般每年注射次数不宜超过3-4次。
三、手术治疗
1.关节镜清理术:适用于膝关节内有大量游离体、滑膜增生明显等情况的患者。通过关节镜可以清除膝关节内的病变组织,如增生的滑膜、游离体等,改善膝关节的症状,术后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一般术后1-2周可开始进行适度的康复训练。
2.截骨术:主要用于膝关节内侧或外侧间室病变为主的膝关节炎患者,通过改变下肢力线来减轻病变间室的负重,从而缓解症状。例如,对于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胫骨高位截骨术可以使力线外移,减轻内侧间室的压力,延缓关节退变进程。
3.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对于终末期膝关节炎患者,关节破坏严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可考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可以显著改善膝关节的功能,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感染、假体松动等,术后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以保证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