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是专注皮肤毛发指甲附属器疾病诊治的分支学科涉及皮肤结构功能,有感染性、变态反应性、自身免疫性等常见类型,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分局部系统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用药需谨慎、女性要考虑特殊时期用药、老年人需注意药物安全性及基础病影响。
一、皮肤性病学的定义与范畴
皮肤性病学是医学领域专注于皮肤、毛发、指甲及其附属器相关疾病的诊断与防治的分支学科。它涉及皮肤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类皮肤疾病(包括感染性、变态反应性、自身免疫性、遗传性等多种类型)的全流程管理。
二、皮肤的基础结构与功能
结构层面: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又包含角质形成细胞等,不同层级细胞异常可引发疾病,例如表皮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会导致银屑病样皮损;真皮含有纤维、血管、神经等,真皮炎症可致红斑、水肿等表现。
功能层面:皮肤具备屏障(阻挡外界有害物质侵入、防止水分过度丢失)、吸收(可吸收某些外用药物成分)、感觉(感知痛、温、触等刺激)、分泌排泄(通过汗腺分泌汗液、皮脂腺分泌皮脂)、体温调节(通过汗液蒸发等调节体温)、免疫(参与机体免疫防御)等功能。当功能异常时,会出现如皮肤干燥(屏障功能受损)、瘙痒(感觉功能异常)等病理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因皮肤生理特点不同,功能异常的表现及影响也有差异,儿童皮肤更薄嫩,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出现皮肤问题。
三、常见皮肤性病类型及相关影响因素
感染性皮肤病:如真菌引起的体癣,由特定致病真菌感染皮肤所致;细菌引起的脓疱疮,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感染风险不同,儿童因皮肤屏障相对不完善、卫生习惯等因素,感染性皮肤病发病率可能较高;不同性别在某些感染性皮肤病的易感性上无显著绝对差异,但整体发病与接触病原体的机会等有关。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包括接触性皮炎、湿疹等,与个体过敏体质及接触过敏原相关。例如儿童可能因接触新换的衣物材质、玩具等致敏原引发接触性皮炎;成年人可能因接触化工原料等出现相关病变,不同生活方式人群接触过敏原的概率不同,长期处于化工环境中的人群接触性皮炎风险更高。
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像红斑狼疮,发病与自身免疫紊乱有关,女性相对更易患某些自身免疫性皮肤病,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影响自身免疫调节有关,不同病史人群的基础免疫状态不同,有自身免疫病家族史者发病风险可能升高。
四、诊断方法要点
病史采集:需详细询问发病时间、诱因(如是否接触特殊物质、环境变化等)、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儿童患者因表述能力受限,需家长协助精准提供病史信息;不同年龄患者对诱因的感知和表述能力有差异,老年人可能对慢性发病过程的描述更需细致梳理。
体格检查: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如红斑、丘疹、水疱等)、颜色、分布范围、排列方式等。例如银屑病典型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鳞屑性皮损,通过观察皮损特点可初步提示疾病方向。
实验室检查:涵盖真菌镜检(用于诊断真菌感染性皮肤病)、过敏原检测(协助明确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致敏原)、自身抗体检测(辅助自身免疫性皮肤病的诊断)等,不同检查项目依据疾病特点选择,检查结果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五、治疗原则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治疗原则:
局部治疗:根据皮损状态选择合适剂型外用药,如急性期渗出性皮损选用溶液湿敷,慢性肥厚性皮损可选用软膏等。
系统治疗:使用抗组胺药治疗变态反应性皮肤病,使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皮肤病等。用药时需充分考虑患者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低龄儿童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非药物干预(如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皮肤清洁等)对预防疾病复发至关重要。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皮肤薄嫩,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温和、刺激性小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的药物,非药物干预如加强皮肤保湿等需重点关注,因儿童皮肤屏障功能弱,易受外界因素损伤,需加强日常防护。
女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中部分疾病女性发病率较高,治疗时需考虑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如孕期、哺乳期)的用药禁忌,避免使用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需选择对母婴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
老年人:皮肤生理功能减退,修复能力差,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刺激性和安全性,同时关注基础疾病对皮肤疾病治疗的影响,如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治疗皮肤感染时需兼顾血糖控制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