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行性膝关节炎是一种以膝关节软骨退变、磨损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病因包括年龄、肥胖、创伤、职业、遗传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弹响和卡顿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药物、药物、手术等方法,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应健康维护与预防。
一、病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膝关节软骨逐渐发生退变,老年人膝关节软骨的代谢能力下降,修复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退行性改变。例如,50岁以上人群中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2.肥胖因素:体重过重会增加膝关节的负荷,加速软骨的磨损。研究表明,肥胖者膝关节所承受的压力比正常人更大,长期的压力过载会导致软骨退变,从而引发退行性膝关节炎。
3.创伤因素:既往膝关节的创伤,如骨折、半月板损伤等,若没有得到良好的修复,会影响膝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力学关系,增加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发生风险。例如,曾经有膝关节骨折病史的人,多年后发生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几率高于无骨折病史者。
4.职业因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需要频繁蹲起、跪立等膝关节活动的职业,如矿工、农民等,膝关节软骨磨损的几率增加,容易患上退行性膝关节炎。
5.遗传因素:某些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膝关节软骨的结构和代谢,使个体更容易发生退行性膝关节炎。例如,家族中有退行性膝关节炎患者的人,其患病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二、临床表现
1.疼痛:早期多为轻度或中度间断性隐痛,休息后可缓解,活动后加重。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为持续性,甚至在夜间也会疼痛,影响睡眠。疼痛部位主要在膝关节周围,可伴有膝关节的酸胀感。
2.肿胀:膝关节肿胀可能是由于关节腔积液、滑膜增生等原因引起。急性肿胀可能突然发生,慢性肿胀则逐渐出现,肿胀严重时膝关节外观可明显看出肿胀变形。
3.活动受限:患者可出现膝关节活动不灵活,随着病情发展,活动范围逐渐减小,表现为上下楼梯困难、下蹲或站起费力等。晚期可能出现膝关节畸形,如内翻或外翻畸形,严重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功能。
4.弹响和卡顿:部分患者在膝关节活动时可听到弹响,有时会出现膝关节卡顿现象,即膝关节在活动过程中突然卡住,不能正常活动,稍作调整后又可恢复活动。
三、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膝关节的压痛部位、肿胀情况、活动范围、有无畸形等。例如,检查膝关节的浮髌试验,用于判断膝关节腔有无积液;检查膝关节的内外翻应力试验,判断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及半月板等结构的情况。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膝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改变。通过X线片可以观察膝关节的大体结构变化,根据膝关节间隙狭窄程度等指标还可对病情进行分期。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软骨、半月板、韧带等软组织结构的病变情况。对于早期软骨退变、半月板损伤等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可发现X线检查不易察觉的病变。
四、治疗与干预
1.非药物治疗
运动疗法: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等非负重运动,有助于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但要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加重膝关节损伤。对于肥胖患者,减轻体重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膝关节负荷。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超声波、红外线照射等。热敷可促进膝关节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冷敷适用于急性肿胀疼痛期,可减轻肿胀和疼痛。
辅助器具使用:可使用拐杖、膝关节支具等辅助器具,减轻膝关节的负荷,改善行走功能,尤其对于有膝关节畸形或疼痛较重的患者。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人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方面的风险。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膝关节置换术等,通过置换人工关节来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手术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患者情况后决定。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在面对退行性膝关节炎时,年龄较大的人群身体机能下降,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注重康复护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激素变化可能影响关节情况,需更加关注膝关节的健康维护。有既往膝关节创伤病史或肥胖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更加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如控制体重、避免过度膝关节损伤等,以降低退行性膝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