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及康复治疗,非手术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等情况,方法有皮肤牵引等;手术适用于明显移位等情况,方法有闭合复位内固定等;康复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患者不同情况进行;老年患者需关注基础病及防并发症,青壮年患者需积极康复训练并遵医嘱复查。
一、非手术治疗
1.适应证: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外展型或嵌入型等稳定性骨折及年龄过大、全身情况差、无法耐受手术的患者。
对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因其发生移位的风险相对较低,可采用非手术治疗。外展型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接触较多,愈合可能性较大。而对于年龄过大、全身情况差的患者,手术创伤可能会加重其全身负担,增加并发症风险,故选择非手术治疗。
2.方法:
皮肤牵引:通过牵引装置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牵引重量一般为1-3kg,牵引时间通常为6-12周,之后更换为髋“人”字石膏固定,固定时间约3个月。皮肤牵引可缓解疼痛,防止骨折进一步移位,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在牵引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皮肤情况等,防止出现牵引相关并发症。
骨牵引:对于一些不稳定性骨折或不能配合皮肤牵引的患者,可采用骨牵引。牵引重量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牵引时间及后续处理同皮肤牵引类似。
二、手术治疗
1.适应证:有明显移位的骨折、不稳定骨折以及青壮年的股骨颈骨折等。
明显移位的骨折会严重影响骨折的愈合,甚至导致不愈合或畸形愈合,需手术复位内固定。不稳定骨折骨折端稳定性差,容易发生移位,手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骨折的解剖结构,促进愈合。青壮年患者由于活动量较大,对骨折愈合后的功能要求较高,手术治疗能提供更稳定的固定,有利于早期活动和恢复功能。
2.手术方法:
闭合复位内固定:在X线或C型臂透视下进行骨折复位,然后通过空心拉力螺钉等内固定物将骨折端固定。这种方法创伤相对较小,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股骨头的血运,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但对复位技术要求较高,若复位不佳,可能影响骨折愈合。
人工关节置换术: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于年龄较大、骨折不愈合风险高或合并严重骨关节炎的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迅速缓解疼痛,恢复患肢功能。而全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好、预期寿命较长的患者,能同时解决股骨头坏死和髋关节病变的问题。在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时,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身体状况、骨折类型等综合考虑。例如,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相对更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而年轻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患者可考虑全髋关节置换术,以获得更好的长期功能。
三、康复治疗
1.非手术治疗患者的康复:
非手术治疗患者在牵引或石膏固定期间,需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预防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可促进肌肉血液循环,维持肌肉力量。同时,要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一般在牵引6-12周后更换为髋“人”字石膏固定,固定期间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锻炼,防止关节僵硬。
2.手术治疗患者的康复:
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可在床上进行髋关节、膝关节的屈伸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一般术后2-3周可在助行器或拐杖辅助下部分负重行走,具体负重时间需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而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术后1-3天即可开始进行踝关节和足趾的屈伸活动,术后1周左右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髋关节的屈伸和外展等活动,逐步增加负重,一般术后2-4周可部分负重行走,3个月左右可逐渐恢复正常步态,但需避免过度屈曲、内收等动作,防止假体脱位。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全身情况差,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预防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和伤口愈合。同时,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康复过程中需注意防止再次跌倒等意外情况,加重骨折或导致其他损伤。
2.青壮年患者:青壮年患者对功能恢复要求高,手术治疗后需积极进行康复训练,以恢复髋关节的正常功能。要注意康复训练的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物松动或骨折移位。同时,需向患者强调遵医嘱定期复查的重要性,以便及时发现骨折愈合情况和假体位置等问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