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治疗包括急救处理(现场止血、伤口保护)、早期清创(6-8小时内,清洗消毒、清除异物坏死组织)、骨折固定(选合适方法减少活动、防损伤)、抗感染治疗(选广谱抗生素、注意儿童及过敏情况)、伤口闭合(一期或二期闭合)、术后护理与康复(观察伤口、循序渐进康复训练)及并发症预防处理(防感染、骨不连延迟愈合、血管神经损伤等并相应处理)。
一、急救处理
现场止血:开放性骨折常伴有出血,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止血。可采用加压包扎止血法,若为大血管出血,可使用止血带,但需记录止血带使用时间,每隔1小时左右放松3-5分钟,避免肢体缺血坏死。
伤口保护:用清洁的敷料或布类覆盖伤口,减少污染进一步加重。注意不要随意去除伤口内的异物,以免造成二次损伤。
二、早期清创
时间选择:一般来说,应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清创,此时细菌尚未大量繁殖,清创效果较好。但如果伤口污染较轻,时间可适当延长。对于污染严重的伤口,清创时间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但不宜超过伤后12小时。
清创操作:首先用肥皂水和大量清水冲洗伤口周围皮肤,然后用碘伏等消毒剂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接着,彻底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和污染物。对于骨折端,如果污染较轻,可适当清理;如果污染严重,一般不将骨折端复位到骨折处,以免将污染带入深部组织。
三、骨折固定
目的:骨折固定的目的是减少骨折端活动,减轻疼痛,防止进一步损伤血管、神经等组织,同时也为后续的治疗创造条件。
方法选择:可根据骨折的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常用的有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包括石膏固定、夹板固定、外固定支架等;内固定则有钢板、螺钉、髓内钉等。例如,对于四肢长骨的开放性骨折,若骨折不稳定,可考虑使用外固定支架临时固定,待伤口情况改善后再根据情况选择进一步的内固定或其他治疗。
四、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应用:根据伤口的污染情况和可能感染的细菌种类,合理选用抗生素。一般会选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等。通常在清创后即开始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用药时间根据伤口情况而定,一般持续3-5天左右,但如果伤口污染严重或有感染迹象,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注意事项: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过敏的抗生素。同时,要注意观察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等。
五、伤口闭合
一期闭合:如果清创彻底,伤口污染轻,可在清创后一期缝合伤口。但要注意缝合时不能有张力,以免影响伤口愈合。
二期闭合:如果伤口污染重,清创后不能一期缝合,可采用延期缝合或植皮、皮瓣转移等方法闭合伤口。例如,对于污染严重、组织损伤较大的伤口,可能需要先进行换药,待伤口情况改善后再进行缝合或其他闭合方法。
六、术后护理与康复
伤口观察:术后要密切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定期更换敷料。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伤口周围皮肤的情况,因为儿童皮肤娇嫩,更容易出现感染等问题。
康复训练:在骨折固定稳定的情况下,早期开始康复训练。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肌肉收缩等简单的活动开始,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和强度。例如,骨折固定后1-2周,可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骨折2-3周后,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的屈伸等活动,逐步恢复关节功能。对于儿童患者,康复训练要更加轻柔,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和骨折恢复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要注意家长的配合,鼓励儿童积极进行康复训练。
七、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感染:是开放性骨折常见的并发症。除了上述的抗感染治疗外,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患者的抵抗力。如果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处理,如局部引流、调整抗生素等。
骨不连或延迟愈合:开放性骨折由于局部血运破坏、感染等因素,容易出现骨不连或延迟愈合。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骨折端的血运,促进骨折愈合。可以通过合理的固定、适当的康复训练等措施来预防。如果出现骨不连或延迟愈合,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手术治疗,如植骨等。
血管、神经损伤:开放性骨折可能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运动情况。如果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的表现,要及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血管吻合、神经松解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血管、神经相对较细,更要注意避免医源性损伤,操作要轻柔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