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由致病性真菌侵入人体相关部位因接触传染源或自身其他部位真菌感染蔓延所致,湿疹由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引发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真菌感染皮肤损害多边界清楚的红斑单侧分布有不同部位表现,湿疹多为对称分布的红斑有不同阶段表现且瘙痒剧烈;真菌感染可通过真菌镜检和培养诊断,湿疹靠病史和临床表现等诊断,必要时过敏原检测;真菌感染根据情况选抗真菌药儿童用药需谨慎,湿疹以抗炎止痒对症治疗儿童注重保湿等;真菌感染及时规范用药多数浅表可愈但易复发深部预后差,湿疹易反复发作慢性病程长儿童部分随年龄增长可缓解但易复发。
一、病因差异
1.真菌感染:由致病性真菌侵入人体皮肤、毛发、甲板等部位引起,常见病原菌如皮肤癣菌(红色毛癣菌等)、念珠菌等,多因接触传染源(如公共场所的拖鞋、毛巾等)或自身其他部位真菌感染蔓延所致,不同类型真菌有其偏好的感染部位,如皮肤癣菌易致手足癣、体癣等。
2.湿疹:是由内部因素(如遗传、免疫异常、内分泌紊乱等)与外部因素(如接触过敏原、环境温度湿度变化、化学物质刺激等)共同作用引发的迟发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外部因素中常见的过敏原包括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内部因素则与个体的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有湿疹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更高。
二、临床表现区别
1.真菌感染
皮肤损害特征:多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边缘可有丘疹、水疱,中央趋于消退,常伴有脱屑,一般呈单侧分布,例如足癣初期多为单侧足部出现水疱、糜烂等表现。
不同部位表现:手足癣可出现水疱、角化过度、皲裂等;体癣表现为环形或多环形红斑;甲真菌病则导致指甲变色、增厚、变形等。
2.湿疹
皮肤损害特征:多为对称分布的红斑,急性期可见密集的小水疱、糜烂、渗出,慢性期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苔藓样变,瘙痒程度通常较为剧烈,且瘙痒可因搔抓而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不同阶段表现:急性湿疹以渗出为主;亚急性湿疹渗出减轻,出现结痂、脱屑;慢性湿疹则以皮肤肥厚等慢性改变为主,好发于面、耳、手、足、前臂、小腿等部位,多呈对称分布。
三、实验室检查差异
1.真菌感染
真菌镜检:取病变部位的皮屑、毛发或甲屑等标本,经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可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是初步诊断真菌感染的常用方法,阳性结果可直接提示真菌感染。
真菌培养:将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可分离出致病真菌并进行菌种鉴定,有助于明确具体的致病真菌种类,为针对性抗真菌治疗提供依据。
2.湿疹
实验室检查主要用于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病,一般无特异性的真菌学相关检查结果,多通过病史询问、典型临床表现等来诊断,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过敏原检测等以明确可能的诱发因素,但这并非诊断湿疹的核心依据。
四、治疗原则区别
1.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根据感染部位和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如外用抗真菌药膏(硝酸咪康唑乳膏等)适用于浅表皮肤真菌感染,严重或顽固的深部真菌感染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等),但需注意药物的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儿童患者使用抗真菌药物时需谨慎,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外用药物,且要避免药物接触到眼睛等敏感部位,同时要保持感染部位清洁干燥,减少自身传播或再次感染的风险。
2.湿疹
对症治疗:以抗炎、止痒为主要原则,急性期有渗出时可使用硼酸溶液等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但儿童需谨慎使用弱效激素)配合氧化锌油等;慢性期可使用保湿剂联合糖皮质激素软膏或角质松解剂等。
特殊人群注意:儿童湿疹患者需特别注重皮肤保湿,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保湿产品,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护用品,同时要注意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刺激,环境温度湿度要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干加重湿疹症状。
五、预后及转归区别
1.真菌感染
若能及时规范使用抗真菌药物,多数浅表真菌感染可治愈,但如不注意预防,容易复发,特别是在潮湿环境、免疫力低下等情况下;深部真菌感染相对预后较差,治疗难度较大。
儿童患者若及时干预,一般预后较好,但需注意避免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其他感染。
2.湿疹
湿疹容易反复发作,慢性湿疹病程较长,通过规范治疗和良好的皮肤护理可控制症状,但易受内外因素影响而复发,尤其是过敏体质的人群更需长期关注皮肤状态和避免诱发因素。
儿童湿疹患者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可逐渐缓解,但仍需注意生活中的护理和监测,防止病情反复对生活质量造成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