髌骨骨折后总打软腿可能与肌肉力量不足、膝关节稳定性下降、关节软骨损伤等有关,需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肌肉力量训练(等长收缩、直腿抬高、抗阻训练)、平衡训练(单腿站立、平衡垫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被动屈伸、主动屈伸),若康复训练后无改善或加重需就医评估,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一、明确原因
髌骨骨折后总打软腿可能与肌肉力量不足、膝关节稳定性下降、关节软骨损伤等因素有关。例如,骨折后长时间制动会导致股四头肌等肌肉萎缩,力量减弱,从而影响膝关节的稳定和活动功能;另外,骨折愈合过程中可能出现关节面不平整,也会影响膝关节正常运动,导致打软腿现象。
二、康复训练
1.肌肉力量训练
等长收缩训练:在骨折固定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早期就可以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患者平躺在床上,伸直膝关节,用力收缩股四头肌,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进行3-4组。这种训练可以在不引起骨折端明显移位的情况下,维持和恢复股四头肌的力量,对于改善膝关节稳定性有帮助,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都可以进行,尤其适合骨折早期制动阶段的患者。
直腿抬高训练:患者仰卧位,伸直下肢,慢慢抬高下肢至离床面约15-30厘米,保持这个姿势5-10秒,然后缓慢放下,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随着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抬高的高度和持续时间。对于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训练强度,而对于年龄较大、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需要根据自身耐受情况调整训练强度,避免因过度训练导致身体不适。
抗阻训练:当骨折愈合到一定程度,如骨折线模糊,有一定的稳定性后,可以进行抗阻训练。可以使用弹力带进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患者坐在椅子上,将弹力带一端固定在脚踝处,然后用力伸直膝关节对抗弹力带的阻力,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抗阻训练可以进一步增强肌肉力量,但要注意根据个体恢复情况循序渐进,避免一开始就进行过大阻力的训练。
2.平衡训练
单腿站立训练:患者可以进行单腿站立训练来提高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平衡协调能力。开始时可以在有支撑物(如椅子)旁边进行,保持身体平衡,单腿站立10-20秒,然后换另一条腿,重复3-5次为一组,每天2-3组。随着平衡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渐减少支撑物的辅助,甚至闭眼进行单腿站立训练,但对于平衡功能较差、容易摔倒的患者(如老年人、平衡感本身就不好的患者),要特别注意安全,避免摔倒造成二次损伤。
平衡垫训练:使用平衡垫进行训练也是不错的选择。患者站在平衡垫上,通过调整身体重心来保持在平衡垫上的稳定,进行前后左右移动重心等训练,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1-2次。平衡垫训练可以更全面地刺激膝关节周围肌肉的平衡协调功能,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平衡能力选择合适的难度,例如身体状况较好的年轻人可以选择在平衡垫上进行更复杂的动作训练,而身体虚弱的患者则从简单的保持平衡开始训练。
三、关节活动度训练
1.膝关节屈伸训练
被动屈伸训练:在骨折早期,由医护人员或家属帮助进行膝关节被动屈伸训练。患者仰卧位,医护人员或家属握住患者足跟,缓慢地帮助膝关节屈曲和伸直,活动范围从较小的角度开始,逐渐增加,每次活动10-15分钟,每天2-3次。这种被动训练可以防止膝关节粘连,恢复关节活动度,对于所有髌骨骨折后的患者都需要进行,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患者疼痛和损伤加重,尤其对于骨折端不稳定、疼痛较明显的患者,要更加谨慎操作。
主动屈伸训练:随着骨折愈合情况的改善,患者逐渐进行主动屈伸训练。患者坐在床边,小腿自然下垂,然后主动用力屈曲膝关节,再伸直膝关节,重复10-15次为一组,每天3-4组。主动屈伸训练可以进一步促进关节活动度的恢复,不同年龄的患者恢复速度可能不同,年轻人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人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恢复关节活动度,但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就医评估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后,打软腿现象仍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需要及时就医进行评估。医生可能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膝关节的稳定性检查、关节活动度测量等,还可能会安排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等),以明确是否存在骨折愈合不良、关节软骨损伤加重、韧带损伤等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例如可能需要进行手术修复(如关节面修复手术等)或者调整康复训练方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