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与腰肌劳损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康复等方面存在不同,腰椎间盘突出是椎间盘退变等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有疼痛、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影像学有相应特征,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慢性损伤性炎症,疼痛等表现不同,影像学多无特异性,治疗以非手术为主,康复中不同人群需注意相关事项,可通过多方面区分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腰椎间盘突出:是因椎间盘退变、损伤等因素致椎间盘的髓核突出,压迫相邻脊神经根,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多见于20-50岁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常与长期弯腰劳动、久坐、职业因素(如重体力劳动者等)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是椎间盘的退变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
腰肌劳损: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多因长期腰部姿势不良,如长时间久坐、久站,或从事反复弯腰工作等,导致腰部肌肉持续紧张,局部乳酸等代谢产物堆积,引起慢性损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不良姿势工作的人群更易患病。
二、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
疼痛:主要表现为腰痛,可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疼痛程度不一,严重时可影响行走和日常活动。疼痛可因咳嗽、打喷嚏、排便等腹压增加的动作而加重。例如,当髓核突出压迫坐骨神经时,疼痛可从腰部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直至足部放射。
神经功能障碍: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肢麻木、无力,严重者可出现马尾综合征,表现为大小便障碍、会阴部感觉异常等,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需紧急处理。
腰部活动受限:患者腰部活动在各个方向均可能受限,尤其是前屈、后伸及旋转活动。
腰肌劳损
疼痛:主要为腰部隐痛或胀痛,可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疼痛一般不向下肢放射。
腰部压痛:在腰部肌肉的起止点处,如椎旁肌肉、骶棘肌等部位可找到固定的压痛点,压痛部位多较局限。
腰部活动:腰部活动一般基本正常,但在劳累后或天气变化时可能出现活动稍受限,休息后多可恢复。
三、影像学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
X线检查:可发现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椎间隙变窄等改变,但X线主要是间接提示椎间盘退变等情况,不能直接显示髓核突出。
CT检查:能清楚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膜囊受压情况等,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是诊断腰椎间盘突出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可全面观察椎间盘退变程度、髓核突出情况以及脊髓、神经根等结构的受压情况。
腰肌劳损
X线检查:多无明显异常,少数患者可出现腰椎生理曲度改变,但无椎间盘突出等特异性表现。
CT及MRI检查:一般无椎间盘突出、神经受压等异常表现,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腰部器质性病变。
四、治疗与康复
腰椎间盘突出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包括卧床休息,一般需严格卧床2-3周,之后佩戴腰围逐渐下地活动;牵引治疗,通过牵引装置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的压迫;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等,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缓解疼痛,但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谨慎。
手术治疗:对于经严格非手术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或出现马尾综合征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手术等,手术的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等因素综合考虑。
腰肌劳损
非手术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纠正不良姿势,如避免长时间久坐、久站,定时改变姿势;加强腰部肌肉锻炼,如进行小飞燕动作、五点支撑法等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物理治疗,如按摩、推拿、针灸等,可缓解肌肉紧张,减轻疼痛;药物治疗,可外用非甾体抗炎药膏药等,对于疼痛较明显的患者也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但同样需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康复注意事项:在康复过程中,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需根据自身情况适度进行锻炼,避免过度劳累。例如,老年人进行腰部锻炼时需缓慢、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腰部损伤加重;女性在月经期间等特殊时期进行腰部康复时需注意活动强度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心脏病等,在进行腰部锻炼或物理治疗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安全。
总之,腰椎间盘突出和腰肌劳损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治疗康复等方面均有不同,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可明确区分两者,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和康复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