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畸胎瘤手术包括术前准备(评估患者一般情况、行影像学检查、肠道和皮肤准备)、麻醉(多采用全身麻醉)、手术过程(建立气腹、放置器械、探查盆腔、处理肿瘤、缝合创面)、术后处理(监测生命体征、切口护理、疼痛管理、饮食恢复、活动指导)以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年轻女性保护卵巢、有生育计划者沟通指导、老年患者控制基础疾病防并发症)。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一般情况:需详细了解患者的年龄、月经史、生育要求等情况。对于年轻女性,要充分考虑卵巢功能的保护;对于有生育计划的患者,会格外关注畸胎瘤对卵巢组织的影响程度。同时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定患者能否耐受腹腔镜手术。例如,心肺功能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术前进行相应的改善心肺功能的准备。
影像学检查: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卵巢畸胎瘤的大小、位置、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B超可以初步判断畸胎瘤的性质,如囊实性等;CT有助于更清晰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依据。
2.肠道准备:一般在术前1天进行肠道准备,口服泻药清洁肠道,目的是减少肠道内粪便,便于手术操作,降低术中污染的风险。
3.皮肤准备:手术前1天进行皮肤清洁,范围包括下腹部及会阴部,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概率。
二、麻醉
通常采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可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意识、无疼痛的状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身体状况等调整麻醉药物的剂量。
三、手术过程
1.建立气腹:在患者脐部或脐下做一个约1cm的切口,插入气腹针,注入二氧化碳气体,建立人工气腹,使腹腔内压力维持在12-15mmHg,为腹腔镜操作创造空间。
2.放置腹腔镜器械:通过脐部的切口插入腹腔镜,然后在双侧下腹部分别做0.5-1cm的小切口,插入操作器械。腹腔镜可以将腹腔内的情况清晰地显示在显示器上,操作器械用于分离、切割、钳夹等操作。
3.探查盆腔:通过腹腔镜探查盆腔情况,明确卵巢畸胎瘤的具体位置、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等。如果有粘连,需要用分离器械小心地进行分离。
4.处理卵巢畸胎瘤
分离肿瘤:根据肿瘤与卵巢组织的关系,用抓钳等器械将肿瘤与周围组织逐步分离。如果肿瘤与卵巢组织粘连紧密,分离过程要轻柔,避免过度损伤卵巢组织。
切除肿瘤:将分离好的卵巢畸胎瘤用取物袋等装置取出。如果肿瘤较小,也可以通过穿刺套管直接取出;如果肿瘤较大,可能需要扩大切口取出,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
5.缝合创面:如果卵巢组织有创面,需要用可吸收线进行缝合,以促进创面愈合,尽量减少对卵巢功能的影响。然后检查腹腔内有无出血等情况,确认无误后,排出腹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取出腹腔镜及操作器械,缝合腹部切口。
四、术后处理
1.生命体征监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一般每小时监测1次,直至生命体征平稳。
2.切口护理:观察腹部切口有无渗血、渗液,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如果切口出现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3.疼痛管理: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给予相应的处理。如果疼痛较轻,可采用心理疏导等非药物方法缓解;如果疼痛较重,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患者身体的影响,尤其是对年轻女性卵巢功能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需谨慎评估。
4.饮食恢复:术后一般先禁食6-8小时,然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渐恢复饮食。开始时可给予流质饮食,如米汤等,然后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饮食要富含营养,以促进身体恢复。
5.活动指导: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一般术后6小时即可在床上进行翻身等活动,术后1-2天可下床活动。早期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等并发症,同时也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年轻女性:由于年轻女性卵巢功能较为重要,在手术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卵巢组织,尽量减少对卵巢血供和结构的破坏,以降低对今后生育功能和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术后要密切关注月经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2.有生育计划的患者:术前需与患者充分沟通手术对生育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术后要指导患者合理备孕,定期进行妇科检查,监测卵巢功能和排卵情况等。
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前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尽可能达到手术要求。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和护理,同时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老年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