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的检查包括尿常规、尿细菌学、血液、影像学检查。尿常规可助判是否感染及相关情况,尿细菌学检查能明确有无细菌及种类药敏,血液检查可看炎症及肾功能,影像学检查可了解泌尿系统结构形态。不同检查有各自原理、意义、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需根据病情选择合适检查,特殊人群需谨慎。
红细胞:尿路感染时可能有少量红细胞,若红细胞增多明显,需排除泌尿系统结石、肿瘤等其他疾病。
亚硝酸盐:大肠埃希菌等可以将尿中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该指标阳性对尿路感染有辅助诊断意义,但阴性不能排除感染。
尿蛋白:一般轻度蛋白尿,若尿蛋白明显增多,需考虑是否合并其他肾脏疾病。
尿比重:可反映肾脏的浓缩稀释功能,尿路感染时尿比重一般无特异改变,但在合并肾脏损害时可能有变化。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所有怀疑尿路感染的患者均可进行尿常规检查,女性检查时需注意避开月经期,防止白带等污染标本;留取中段尿,即先排出一部分尿后再收集,以避免尿道口杂菌污染。
尿细菌学检查
尿培养
原理:将尿标本接种于培养基上,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可明确是否有细菌生长,并能确定细菌种类及药敏情况。
临床意义:尿培养阳性是诊断尿路感染的金标准,若培养出常见的致病菌如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结合临床症状可确诊。
注意事项:同样需留取中段尿,在使用抗生素前留取标本可提高阳性率,培养过程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等规范。
尿涂片镜检细菌:取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若找到细菌,对尿路感染有提示作用,尤其适用于急诊快速诊断,但不如尿培养准确。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尿培养适用于反复尿路感染、复杂尿路感染等情况,对于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有时也可通过尿培养明确病原菌。尿涂片镜检细菌适用于快速初步判断是否有细菌感染的情况。
血液检查
血常规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急性肾盂肾炎等上尿路感染时,血常规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存在感染性炎症反应;下尿路感染时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白细胞升高。
C反应蛋白(CRP):CRP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尿路感染时尤其是急性感染期,CRP可升高,病情好转后可逐渐降至正常,可作为感染活动度的指标之一。
肾功能检查
血肌酐、尿素氮:一般单纯下尿路感染肾功能无明显改变,上尿路感染且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时,可能出现血肌酐、尿素氮升高,提示肾功能受损。
肾小管功能相关指标:如尿β-微球蛋白等,肾盂肾炎累及肾小管时,可出现肾小管功能指标异常。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血常规适用于判断尿路感染是否伴有全身感染症状及炎症反应程度,肾功能检查适用于怀疑尿路感染合并肾脏损害的患者,如上尿路感染病程较长、反复感染的患者等。检查前需注意空腹等要求,肾功能检查还需考虑患者基础肾功能情况等。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目的:了解泌尿系统形态结构,如肾脏大小、外形,有无结石、积水、占位等情况。
临床意义:对于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复杂尿路感染等,超声检查可帮助发现泌尿系统解剖异常,如肾结石、输尿管畸形、多囊肾等,这些异常可能导致尿路感染反复发生或难以治愈。
注意事项:一般无特殊禁忌,检查时需暴露腹部,可适当充盈膀胱以更好观察输尿管等结构,但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检查方式。
静脉肾盂造影(IVP)
目的:更清晰显示泌尿系统结构,包括肾盂、肾盏、输尿管及膀胱的形态,了解尿路有无梗阻、畸形等。
临床意义:对于慢性、反复尿路感染,怀疑有泌尿系统解剖异常导致感染难以控制的情况,IVP有重要诊断价值,可发现如肾发育不良、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狭窄等病变。
注意事项:需注意患者是否对造影剂过敏,检查前需做碘过敏试验等,检查后需多饮水促进造影剂排泄。
CT检查
目的:对于超声、IVP等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复杂情况,CT检查可更精准显示泌尿系统病变,如微小结石、肿瘤等。
临床意义:在怀疑泌尿系统占位性病变合并感染或复杂尿路感染病因不明时,CT检查有重要作用。
注意事项: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检查时需去除身上金属物品等,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造影剂需谨慎。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超声检查一般作为初步筛查泌尿系统结构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尿路感染患者,尤其是怀疑有泌尿系统结石、积水等情况时。IVP和CT检查适用于超声检查发现异常或复杂尿路感染等情况,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医生判断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同时注意各检查的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特殊人群如孕妇、过敏体质、肾功能不全者等需特别谨慎对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