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睾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病原体感染(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经尿道逆行、淋巴、血行感染)、尿液反流、免疫系统异常(自身免疫性因素、免疫抑制状态)以及其他因素(阴囊损伤、长期久坐或憋尿、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
常见细菌:大肠埃希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是引起附睾炎常见的细菌病原体。例如,大肠埃希菌可通过尿道逆行感染,经输精管侵入附睾引发炎症。有研究表明,在急性附睾炎患者中,约50%-70%由细菌感染所致,其中大肠埃希菌是最常见的革兰阴性菌病原体。
感染途径:一是经尿道逆行感染,如不洁性生活、不注意尿道卫生等情况,细菌可由尿道上行,通过射精管进入附睾;二是淋巴感染,如下尿路感染、前列腺炎、精囊炎等疾病,细菌可通过淋巴系统蔓延至附睾;三是血行感染,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扁桃体炎、龋齿等,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附睾引起感染。
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支原体和衣原体也是引起附睾炎的重要病原体,尤其在性活跃的中青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是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有研究发现,在非淋菌性尿道炎合并附睾炎的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是由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引起。其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病原体从尿道侵入,进而侵犯附睾。
尿液反流
当尿液从尿道逆流进入射精管,再反流至附睾时,尿液中的化学物质可刺激附睾,引发化学性炎症。例如,在一些先天性尿道畸形或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中,尿液反流的发生率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附睾炎的发病风险。有研究指出,尿液反流导致的化学性刺激是引起附睾炎的一个重要非感染性因素,约占附睾炎病因的一定比例。
免疫系统异常
自身免疫性因素:
当机体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会错误地将附睾组织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引发自身免疫性附睾炎。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其发生附睾炎的概率可能高于正常人群。自身免疫反应会导致附睾组织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附睾的肿胀、疼痛等症状。有研究表明,自身免疫性因素在附睾炎发病中占一定比例,约5%-10%的附睾炎患者存在自身免疫相关的病因。
免疫抑制状态: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艾滋病等导致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会使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附睾炎。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其发生附睾炎的风险显著增加。在免疫抑制状态下,病原体更容易侵入附睾并引发炎症,且炎症往往较为顽固,不易治愈。
其他因素
阴囊损伤:
阴囊受到外力撞击、骑跨伤等损伤时,容易导致附睾组织受损,从而为病原体感染创造条件,增加附睾炎的发病风险。例如,运动损伤、交通事故等情况可能导致阴囊受伤,进而引发附睾炎。有临床统计显示,阴囊损伤后发生附睾炎的概率较无阴囊损伤人群有所升高。
长期久坐或憋尿:
长期久坐会导致会阴部血液循环不畅,局部温度升高,有利于细菌的滋生和繁殖,同时也会影响附睾的正常代谢。长期憋尿会使尿液反流的机会增加,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附睾炎。例如,一些职业需要长期久坐的人群,如司机、办公室职员等,附睾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年龄因素:
青少年:青少年时期生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存在不注意生殖卫生等情况,容易发生附睾炎。例如,一些青少年不注意清洗外生殖器,导致细菌感染的机会增加,从而引发附睾炎。
中老年:中老年人群可能存在前列腺增生等泌尿系统疾病,容易出现尿液反流等情况,进而增加附睾炎的发病风险。此外,中老年人群的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也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性别因素:
男性相对女性更容易发生附睾炎,这主要与男性的生殖系统解剖结构有关。男性的尿道较长,且与外界相通,细菌更容易侵入;同时,男性的附睾等生殖器官相对暴露,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女性不会发生附睾炎,女性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生殖系统受到损伤等,也可能发生附睾炎。
生活方式因素: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酗酒、吸烟、缺乏运动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和生殖系统的健康。酗酒会损害肝脏等器官,影响机体的代谢和免疫功能;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生殖器官的血液供应;缺乏运动则会使身体的抵抗力下降,这些都可能增加附睾炎的发病几率。
病史因素:
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如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等疾病的患者,发生附睾炎的风险较高。因为这些泌尿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容易导致病原体蔓延至附睾。例如,有前列腺炎病史的患者,由于前列腺与附睾相邻,炎症可能会波及附睾,引发附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