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治疗包括复位(手法复位适用于移位不严重,切开复位用于手法复位不行等情况)、固定(外固定有石膏绷带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内固定有接骨板螺钉固定、髓内钉固定)、康复治疗(早期防肌肉萎缩等,中期练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后期全面恢复功能,康复中定期复查调方案)。
手法复位:适用于骨折移位不太严重的情况,医生通过手法使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例如一些部位相对表浅、骨折移位不复杂的粉碎性骨折,通过熟练的手法操作尝试复位。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骼的可塑性较强,手法复位成功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但操作需更加轻柔谨慎,避免对儿童造成额外损伤。
切开复位:当手法复位不能达到解剖复位的要求,或骨折端有软组织嵌入,或并发主要血管、神经损伤等情况时,需要进行切开复位。通过手术切开皮肤,暴露骨折部位,准确复位骨折端,并用内固定或外固定装置维持骨折的复位位置。切开复位对于一些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如关节内的粉碎性骨折等,能够更好地恢复关节面的平整,为骨折的良好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创造条件。但手术本身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等,术后恢复也需要一定时间。
固定
外固定
石膏绷带固定:将石膏绷带浸湿后缠绕在骨折部位周围,待其硬化后形成坚固的固定装置,限制骨折部位的活动。适用于一些稳定性较好的粉碎性骨折,尤其是四肢长骨骨折经过手法复位后。石膏固定轻便、透气,但需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骨折部位的情况以及肢体的血运、感觉等,防止因石膏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较快,石膏固定的时间不宜过长,且需要密切关注石膏对儿童肢体生长的影响。
外固定支架固定:通过金属支架固定在骨折部位的皮肤外,利用钢针穿过骨骼固定在支架上,从而固定骨折端。适用于开放性骨折、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伴有广泛软组织损伤等情况。外固定支架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固定,同时便于伤口的观察和处理,有利于控制感染等并发症。但外固定支架的佩戴会对患者的活动有一定限制,需要患者配合进行康复训练。
内固定
接骨板螺钉固定:将接骨板放置在骨折部位的骨骼表面,用螺钉固定,使骨折端稳定。常用于四肢长骨的粉碎性骨折,能够较好地维持骨折的复位位置,提供较强的固定强度,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但接骨板螺钉固定属于侵入性操作,会对骨骼的血运有一定影响,且术后可能存在接骨板松动、断裂等并发症风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骨质相对疏松,内固定的效果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内固定方式,并注意术后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髓内钉固定:将髓内钉插入骨髓腔,起到固定骨折端的作用。适用于长骨骨干的粉碎性骨折,如股骨干、胫骨干的粉碎性骨折等。髓内钉固定具有生物力学性能良好、对骨髓腔血运破坏小等优点,能够提供较稳定的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和患者的早期活动。但髓内钉固定也有其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要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骨髓腔较细,髓内钉的选择和操作需要更加精细,要考虑到儿童骨骼的生长发育特点。
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在骨折固定后早期就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主要目的是防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例如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通过肌肉的收缩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废用性萎缩。对于儿童患者,早期康复训练需要在医生和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训练强度要适中,以不引起患儿过度疼痛和疲劳为宜,可以通过游戏等方式增加患儿的训练趣味性,提高其配合度。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部位的逐渐稳定,开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和渐进性的肌力训练。通过主动或被动的关节活动练习,逐渐恢复骨折部位及邻近关节的活动范围。例如对于上肢粉碎性骨折患者,在骨折固定后中期可以进行手指的屈伸、手腕的旋转等活动度训练;对于下肢粉碎性骨折患者,可以进行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度训练,并逐渐增加肌力训练的强度,如进行腿部的直腿抬高练习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下降,中期康复训练需要更加注重安全性和循序渐进性,避免因训练不当导致骨折部位再损伤或其他并发症。
后期康复:骨折基本愈合后,进行全面的功能恢复训练,包括增强肌肉力量、提高关节活动度和协调性等。通过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使患者恢复到受伤前的功能水平。例如进行步行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对于一些从事特殊职业的患者,还可以根据其职业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功能恢复训练。在整个康复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复查,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和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