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性骨折医治包括急救处理(现场制动、止血)、手术治疗(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术后康复治疗(早期、中期、后期康复)、药物辅助治疗(止痛、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及并发症防治(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创伤性关节炎的预防与处理)。
一、急救处理
现场制动:骨折发生后,首先要对受伤部位进行制动,避免骨折端进一步移位,可使用木板、树枝等简易器材固定受伤肢体,固定范围应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例如,若小腿粉碎性骨折,固定范围应包括膝关节和踝关节。
止血:如果有出血情况,应及时采取止血措施,可采用压迫止血法,用干净的纱布、毛巾等按压出血部位。对于严重出血导致休克的患者,要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操作。
二、手术治疗
切开复位内固定:
适用情况:多数粉碎性骨折需要手术治疗,尤其是骨折端移位明显、关节面受累的情况。通过手术将骨折端准确复位,然后使用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部位,以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稳定性。例如,四肢长骨的粉碎性骨折,如股骨干粉碎性骨折,通常会采用钢板或髓内钉内固定。
儿童特殊情况:儿童粉碎性骨折手术时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要考虑内固定材料对骨骼生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儿童骨骼生长干扰小的内固定方式,且手术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骨骺等影响生长的结构。
外固定支架固定:对于一些严重的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或局部软组织条件差、肿胀明显的闭合性粉碎性骨折,可先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外固定支架通过体外的金属支架和贯穿骨骼的钢针来固定骨折端,便于观察和处理伤口,待局部情况改善后再考虑进一步的处理。
三、术后康复治疗
早期康复(术后1-6周):
肌肉收缩锻炼:术后早期就应进行未固定关节的主动肌肉收缩锻炼,如骨折下肢术后,可进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每小时进行3-4组,每组10-15次,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关节活动度练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固定关节的渐进性关节活动度练习,例如骨折上肢术后,可在术后1-2周开始进行肩、肘等关节的小范围主动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
中期康复(术后6-12周):
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全面活动:进一步增加固定关节的活动度,同时开始骨折部位邻近关节的全面活动,如下肢粉碎性骨折术后6周左右,可在扶助行器或拐杖下进行部分负重行走练习,逐渐增加负重程度。
肌肉力量训练: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可进行抗阻练习,如使用弹力带进行上肢肌肉的抗阻训练,增强肌肉力量,为骨折愈合后恢复正常功能做准备。
后期康复(术后3个月以上):
恢复关节功能和肢体力量:进行全面的关节功能锻炼,包括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通过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恢复肢体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使肢体功能尽可能恢复到接近正常水平。
职业康复:对于需要回归工作的患者,进行职业相关的康复训练,如骨折上肢术后患者回归手工操作类工作,进行针对性的手部精细动作训练。
四、药物辅助治疗
止痛药物:术后疼痛明显时可使用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但要注意儿童和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儿童一般避免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特殊人群如肝肾功能不全者要谨慎选择止痛药物。
促进骨折愈合药物:可使用一些促进骨折愈合的药物,如骨肽等,但药物治疗只是辅助,不能替代骨折复位和固定等主要治疗措施。
五、并发症防治
感染:
预防:无论是开放性还是闭合性粉碎性骨折,都要注意预防感染。手术中要严格无菌操作,术后保持伤口清洁,按时换药。对于开放性骨折,要及时清创,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处理:如果发生感染,要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进行处理,轻度感染可加强换药,合理使用抗生素;严重感染可能需要切开引流,甚至取出内固定物等。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由于骨折后肢体活动减少,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可采取早期活动未固定关节、使用弹力袜、间歇性气压压迫等措施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可使用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但儿童和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慎用。
处理:如果怀疑深静脉血栓形成,要进行超声等检查明确诊断,确诊后可根据情况采取抗凝等治疗措施。
创伤性关节炎:
预防:对于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要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术后早期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避免关节软骨进一步损伤。例如,膝关节粉碎性骨折术后,要注意恢复膝关节的正常力线和关节活动度,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
处理:如果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可通过药物治疗(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物理治疗(如热敷、理疗等)改善症状,严重时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