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关节脱位治疗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有手法复位(如足蹬法、科氏法)和切开复位;固定可用肩关节固定带或三角巾、支具固定;康复分早期(1-2周,手指屈伸等活动)、中期(3-6周,钟摆运动等)、后期(6周以上,主动活动度及力量训练),各阶段配合使患者恢复功能,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复位治疗
1.手法复位
足蹬法(Hippocrates法):患者仰卧,术者位于患侧,双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于患侧腋窝,于胸壁方向缓慢持续牵引,同时内、外旋上肢,常可听到复位响声。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新鲜肩关节前脱位患者,利用杠杆原理使肱骨头复位,需要术者有一定的经验和技巧,操作时要注意避免暴力过大造成周围组织损伤。对于儿童肩关节脱位,由于其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相对较松弛,可能更容易通过手法复位,但操作时要更加轻柔,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调整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科氏法(Kocher法):用于肩关节前脱位。患者仰卧,助手固定骨盆,术者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屈肘90°,沿上臂长轴方向牵引,另一手用拇指压住肱骨头,同时将上臂外旋、外展,然后内旋上臂,使肱骨头复位。该方法操作步骤有一定顺序要求,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损伤神经血管等结构。
2.切开复位:适用于手法复位失败、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骨折且骨折块影响复位、肩关节脱位合并血管神经损伤需要手术探查修复等情况。切开复位需要在手术室进行,通过手术切口暴露肩关节,直接将肱骨头复位,手术中要仔细操作,避免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
二、固定治疗
1.肩关节固定带或三角巾固定
复位成功后,通常需要将肩关节固定在适当的位置,一般是前屈30°-40°、外展70°-90°的位置,用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或者使用肩关节固定带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这样可以使损伤的关节囊、韧带等软组织得到修复。对于儿童患者,固定时间可能相对较短,因为儿童组织修复能力较强,但具体时间要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和医生的判断来确定。固定期间要注意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活动情况,防止因固定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
2.支具固定:部分患者可以使用肩关节支具进行固定,支具固定相对三角巾固定可能更加舒适,并且能提供更稳定的固定效果。支具可以根据患者的肩部形态进行调整,固定位置相对更加精确,有利于肩关节周围组织的修复。在选择支具时要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如年龄、肩部的具体情况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可能存在骨质疏松等情况,支具固定要注意调整合适的松紧度,避免因固定不当影响恢复,同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预防长期固定可能导致的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复位后1-2周)
骨折早期康复主要是进行手指屈伸活动和腕关节的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例如,患者可以进行握拳、伸指等动作,每天多次进行,每次尽量达到最大范围的活动。对于儿童患者,要鼓励其进行简单的手指和腕部活动,家长可以帮助患儿进行轻柔的活动,同时要注意避免患儿过度活动导致复位的肱骨头再次脱位。
2.中期康复(复位后3-6周)
逐渐开始肩关节的钟摆运动,患者弯腰,患肢自然下垂,利用肢体自身重量进行前后、左右摆动,摆动幅度逐渐增大。同时可以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即肩部肌肉在不产生关节活动的情况下进行收缩练习,如肩部前屈、后伸、内收、外展方向的肌肉等长收缩。对于成人患者,钟摆运动可以逐渐增加强度和幅度,但要注意避免疼痛加重。对于老年患者,中期康复要更加缓慢和温和,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步进行训练,防止因康复训练不当引起肩部疼痛加剧或影响恢复。
3.后期康复(复位后6周以上)
进行肩关节的主动活动度训练,包括前屈、后伸、外展、内旋、外旋等各个方向的活动,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可以通过爬墙训练等方法来增加肩关节的外展和前屈活动度,患者面对墙壁站立,用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直到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同时可以进行肩部的力量训练,如使用轻重量的哑铃进行肩部的外展、前屈等动作的抗阻训练,但要注意重量的选择要适中,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对于儿童患者,后期康复要根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和恢复进度进行个性化的训练,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但要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损伤。
肩关节脱位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各个阶段相互配合,才能使患者尽可能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