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是前列腺受细菌等因素引发的炎症,发病于前列腺,分急慢两型,症状表现、体征及检查、治疗原则各有不同;膀胱炎是膀胱的炎症,发病于膀胱,也分急慢两型,同样在症状、体征、检查和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急性前列腺炎需卧床、大量饮水、用抗生素等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综合治疗,急性膀胱炎多饮水、用抗生素短程治疗,慢性膀胱炎需除病因、用抗生素等。
一、定义与发病部位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遭受细菌、非细菌等因素影响而引发的炎症,发病部位主要集中在前列腺。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处于膀胱下方、尿道周围。各年龄段男性均可能发病,青壮年时期发病率相对较高,性生活不规律、久坐、酗酒、长期憋尿等生活方式因素易增加发病风险。
膀胱炎:是膀胱发生的炎症,发病部位为膀胱。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更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侵袭,性生活活跃期女性、绝经后女性以及有泌尿系统结构异常(如膀胱结石等)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细菌感染是常见病因,另外,放射性损伤、药物不良反应等也可能引发膀胱炎。
二、临床表现差异
(一)症状表现
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起病较急,可出现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局部有会阴或耻骨上区域重压感,久坐或排便时加重,且向腰部、下腹、背部、大腿等处放射,还伴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排尿时尿道不适或灼热,排尿后和便后常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口流出,俗称尿道口“滴白”。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多样且迁延不愈,主要有尿频、尿急、尿痛、尿不尽感,会阴、下腹、阴囊等部位坠胀、疼痛,部分患者伴有性功能障碍(如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精神神经症状(如焦虑、抑郁、失眠等)。
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突然发生的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严重时可出现尿失禁,尿液混浊,部分患者可出现血尿,呈终末血尿,有时为全程血尿,伴有下腹部疼痛,疼痛部位多在耻骨上区,可有轻度腰痛。
慢性膀胱炎:症状与急性膀胱炎相似,但一般不如急性膀胱炎剧烈,表现为长期反复发作的尿频、尿急、尿痛,伴有耻骨上膀胱区不适,膀胱容量减少者可出现尿频加剧。
(二)体征表现
前列腺炎:直肠指检可发现前列腺肿胀、压痛、局部温度升高,表面光滑,形成脓肿则有饱满或波动感。
膀胱炎:急性膀胱炎耻骨上膀胱区可有轻度压痛,慢性膀胱炎一般无明显阳性体征,部分患者直肠指检时前列腺可有轻度异常,但不如前列腺炎明显。
三、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区别
(一)实验室检查
前列腺炎
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数量通常增多,每高倍视野白细胞数超过10个,卵磷脂小体数量减少。
尿液检查:初始尿、终末尿检查可发现异常,如终末尿白细胞增多,尿液细菌培养可能发现致病菌。
细菌学检查:采用四杯法或两杯法进行细菌定位培养,有助于区分前列腺炎是细菌性还是非细菌性。
膀胱炎
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尿沉渣涂片革兰染色可找到细菌,尿细菌培养可明确致病菌种类及药敏情况。
血常规检查:急性膀胱炎患者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严重感染时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慢性膀胱炎血常规通常无特殊改变。
(二)影像学检查
前列腺炎
B超检查:可发现前列腺组织结构界限不清、紊乱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但对于前列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前列腺液检查,B超一般作为辅助检查手段。
CT及MRI检查:一般在怀疑有前列腺脓肿等复杂情况时进行,可更清晰显示前列腺内部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
膀胱炎
B超检查:可观察膀胱壁厚度、有无憩室、结石等情况,急性膀胱炎时膀胱壁可能增厚,慢性膀胱炎可发现膀胱容量缩小等改变。
膀胱镜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或怀疑有膀胱肿瘤等病变时进行,可见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出血、溃疡等表现。
四、治疗原则区别
(一)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需卧床休息、大量饮水,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可使用止痛、解痉、退热等对症治疗药物缓解症状。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较为复杂,包括一般治疗(如避免久坐、规律性生活、戒酒等)、药物治疗(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α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等)、物理治疗(如前列腺按摩、热疗等),需综合治疗,且疗程相对较长。
(二)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多饮水,口服抗生素治疗,一般选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有效的抗生素,疗程通常较短,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可治愈。
慢性膀胱炎:首先需去除病因,如治疗泌尿系统结石、解除尿道梗阻等,然后根据致病菌种类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可配合碳酸氢钠等药物碱化尿液,减轻膀胱刺激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