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炎是前列腺受病原体或非感染性因素引发炎症,分急性和慢性,症状有全身、局部及精神心理等表现,检查有直肠指检、前列腺液等,治疗分急慢性且考虑不同年龄层等因素;膀胱炎是膀胱黏膜炎症,分急性和慢性,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检查有尿常规等,治疗分急慢性也需考虑不同年龄层等因素,二者在定义解剖、症状、检查、治疗原则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定义与解剖位置
前列腺炎:是指前列腺受到病原体感染或非感染性因素而出现的炎症反应,前列腺位于盆腔底部,其上方是膀胱,下方是尿道,前方是耻骨,后方是直肠。
膀胱炎:是膀胱黏膜发生的炎症,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膀胱位于盆腔,是储存尿液的器官,其下方与尿道相连。
二、症状表现
(一)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发病较急,可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还会有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耻骨上区疼痛等局部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排尿困难或急性尿潴留。
慢性前列腺炎:症状相对迁延,有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尿道不适或灼热,排尿后和便后常有白色分泌物自尿道口流出,疼痛可出现在会阴部、下腹隐痛等部位,还可能伴有性功能减退、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不同年龄层的患者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年轻患者可能更易出现性功能相关症状,老年患者全身症状相对不典型但局部疼痛等表现可能更易被察觉;男性相较于女性更易患前列腺炎,与男性前列腺的生理结构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久坐、酗酒、吃辛辣食物等人群患病风险较高;有泌尿系统感染病史等的患者也更易引发前列腺炎。
(二)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突然起病,典型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尿频可每小时数次,排尿时尿道有烧灼感,严重时可出现尿失禁,尿液常混浊,部分患者可有下腹部疼痛。
慢性膀胱炎:症状可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不如急性膀胱炎剧烈,可伴有耻骨上膀胱区不适。不同年龄层中,老年膀胱炎患者可能因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症状可能不典型且易反复;女性由于尿道短而直,较男性更易患膀胱炎,尤其是性生活活跃期女性和绝经后女性;长期憋尿、个人卫生不佳等生活方式易诱发膀胱炎;有泌尿系统结石、梗阻等病史的患者易继发膀胱炎。
三、检查方法
(一)前列腺炎
直肠指检:前列腺可呈饱满、增大、质地柔软、有轻度压痛,患病时间较长的,前列腺会变小、变硬、质地不均匀,有小硬结。
前列腺液检查: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量>10个/高倍视野,卵磷脂小体数量减少,可帮助诊断前列腺炎并判断炎症程度。
尿液和血液检查:急性前列腺炎时,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
(二)膀胱炎
尿常规检查:可见红细胞、白细胞增多,尿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超声检查:可观察膀胱壁是否增厚等情况,有助于辅助诊断膀胱炎。
膀胱镜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不能明确诊断时进行,可见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有出血点等表现。不同年龄层在检查时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及注意事项,比如儿童进行检查时需充分安抚,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女性在进行尿液检查等时要注意避开月经期,防止影响检查结果;生活方式方面,检查前需注意保持正常的饮食、作息等,患病史方面有泌尿系统相关疾病史的患者在检查时需告知医生以便综合判断。
四、治疗原则
(一)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主要是应用抗生素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同时要卧床休息、多饮水、通便等一般治疗。
慢性前列腺炎:治疗较复杂,可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根据情况选用)、α-受体阻滞剂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植物制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等缓解症状,同时可配合心理治疗等,生活方式上要避免久坐、戒酒、忌辛辣食物等。不同年龄层治疗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及对药物等的耐受情况,比如儿童一般不首选抗生素治疗,以非药物干预为主;老年患者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男性患者要重视生活方式的调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时需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对基础疾病的影响。
(二)膀胱炎
急性膀胱炎:多饮水,口服抗生素治疗,常用抗生素有喹诺酮类等,一般短疗程(3-7天)治疗即可。
慢性膀胱炎:首先要寻找并去除诱发因素,如存在泌尿系统结石、梗阻等要进行相应处理,同时应用抗生素治疗,疗程相对较长,一般需要1-2周,同时注意增强机体抵抗力等。不同年龄层治疗时同样需考虑个体差异,儿童膀胱炎治疗要谨慎选择抗生素;老年患者要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女性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个人卫生,治疗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有泌尿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治疗时要同步对基础疾病进行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