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平台骨折需先经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诊断评估,治疗分非手术(适用于无或轻度移位者,用石膏等固定并康复)和手术(适用于移位明显者,有切开复位内固定和关节镜辅助术),术后分早期、中期、后期康复,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受伤机制,如受伤时的体位、受力方向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受伤原因可能不同,儿童多因低能量损伤,如玩耍时摔倒等,成人可能因车祸、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了解病史有助于初步判断骨折严重程度。同时询问既往病史,如是否有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这对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有影响。
2.体格检查:检查左侧膝关节局部情况,包括有无肿胀、压痛部位、是否有畸形、反常活动、骨擦感等,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通过抽屉试验、侧方应力试验等初步判断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情况。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分为单纯劈裂骨折、劈裂-压缩骨折、单纯压缩骨折等)及移位情况,能初步了解关节面是否平整等。
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细节,如关节面的塌陷程度、骨折块的移位方向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有助于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
MRI检查:主要用于评估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如韧带、半月板等损伤情况,因为骨折常合并软组织损伤,这对全面评估病情及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适应症:对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胫骨平台骨折,如单纯压缩小于5mm且关节面塌陷小于2mm,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的患者可考虑非手术治疗。
方法:包括长腿石膏托或支具固定膝关节于伸直位或屈曲15°-30°位,固定时间一般为6-8周,固定期间需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及远端血运、感觉等,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及复位情况。同时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2.手术治疗
适应症:对于移位明显的胫骨平台骨折,如关节面塌陷大于5mm、骨折块移位导致膝关节不稳定等情况通常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如钢板、螺钉等。通过手术切开显露骨折部位,复位骨折块后用内固定物固定,恢复胫骨平台的解剖结构和膝关节的稳定性。对于复杂的胫骨平台骨折,可能需要结合植骨等操作,促进骨折愈合。
关节镜辅助下手术: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胫骨平台骨折,可利用关节镜进行微创的骨折复位和内固定,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三、术后康复
1.早期康复(术后1-6周):术后1-2天即可开始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每小时收缩放松10-20次,同时进行踝关节的主动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根据手术情况,一般在术后2-3周开始进行膝关节的轻度屈伸活动,可在CPM(持续被动活动)机辅助下进行,活动范围逐渐增加,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移位。
2.中期康复(术后6-12周):此时骨折有一定程度的愈合,可逐渐增加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度,同时开始进行部分负重训练,一般从20%-30%体重开始,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定期复查X线,根据骨折愈合情况调整负重程度。继续加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训练。
3.后期康复(术后12周以上):当骨折愈合良好,膝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基本恢复后,可逐渐增加负重至完全负重,进行步态训练,恢复正常行走功能。同时进行平衡训练和本体感觉训练,提高膝关节的稳定性,防止再次受伤。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胫骨平台骨折多为Salter-Harris分型,治疗上更注重保留骨骺的生长潜力。非手术治疗时需密切观察骨骺情况,避免固定过紧影响骨骺血运。手术治疗时选择对骨骺影响小的内固定方式,术后康复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骺损伤影响下肢生长发育。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骨质疏松,治疗时要注意预防骨折不愈合或再移位。非手术治疗时固定要可靠,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如补充钙剂、维生素D等。手术治疗时要考虑骨质量,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术后康复要缓慢进行,防止骨折部位再次损伤。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外观等,在治疗过程中要与患者充分沟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术后康复要注重美观和功能的兼顾,如在康复训练时注意保护膝关节周围皮肤等。
4.有基础疾病患者:如有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骨折愈合和伤口恢复;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病情的监测,避免康复训练等引起心血管系统负荷过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