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尿血由炎症致泌尿系统黏膜受损引起,有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和全身症状(发热、寒战),通过尿液检查(尿常规、尿细菌培养)和影像学检查(超声、CT)诊断,治疗需一般治疗(多饮水、休息),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包括儿童注意会阴清洁、女性注意经期和性生活卫生、基础疾病患者控制基础病。
一、尿路感染尿血的原因
尿路感染尿血主要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泌尿系统黏膜受损引起。当发生尿路感染时,细菌等病原体侵袭尿道、膀胱等部位的黏膜,使得黏膜充血、水肿,甚至出现毛细血管破裂,从而引起尿血。例如,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引发的尿路感染,炎症作用下容易出现血尿情况。不同年龄段人群,尿路感染尿血的原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卫生习惯不佳等导致尿路感染进而尿血;女性由于解剖结构特点,尿道短而直,更容易发生尿路感染导致尿血;有泌尿系统结石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时更易出现尿血情况,因为结石会加重对黏膜的损伤。
二、尿路感染尿血的伴随症状
1.尿路刺激症状
尿频: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这是因为炎症刺激膀胱三角区等部位,导致膀胱频繁收缩。儿童可能表现为不断想要排尿,难以控制;女性患者也会出现明显的尿频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
尿急:有强烈的排尿欲望,很难控制,往往迫不及待就要排尿,否则可能出现尿失禁情况。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尿急都是尿路感染常见伴随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有疼痛感,可为灼热痛、刺痛等。儿童可能表现为排尿时哭闹不安,女性患者排尿时能明显感觉到尿道部位的疼痛不适。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严重尿路感染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儿童的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发生尿路感染时更容易出现高热情况,需密切关注体温变化;成人也可能因感染较重出现发热,提示感染处于较严重状态。
寒战:有些患者在发热的同时会伴有寒战,表现为身体不由自主地发抖,这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反应,说明炎症反应较为剧烈。
三、尿路感染尿血的诊断方法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尿液中白细胞增多,提示存在炎症;红细胞增多,是尿血的直接证据;还可能发现细菌等病原体相关指标异常。例如,白细胞计数超过正常范围(通常白细胞计数>5个/高倍视野可考虑异常),红细胞计数增多等。儿童进行尿常规检查时,要注意标本的正确采集,避免污染影响结果判断。
尿细菌培养:能明确引起尿路感染的病原体种类,指导临床用药。通过将尿液接种在特定培养基上,培养出致病菌,如培养出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可确诊为相应细菌感染引起的尿路感染。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观察泌尿系统的形态、结构,是否存在结石、肿瘤等基础病变。对于反复发生尿路感染尿血的患者,超声检查有助于发现是否有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如肾盂积水、输尿管畸形等情况,儿童进行超声检查相对安全,无辐射损伤。
CT检查:必要时可进行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泌尿系统的细微结构,对于一些复杂的泌尿系统病变,如较小的结石、早期肿瘤等,CT检查比超声更具优势,但儿童一般不首选CT检查,除非病情需要且权衡利弊后认为有必要。
四、尿路感染尿血的治疗原则(非药物干预及注意事项)
1.一般治疗
多饮水:增加尿量,起到冲洗尿路的作用,有助于排出细菌等病原体和炎症物质,减轻尿血等症状。成人每天饮水量建议在2000-3000ml左右,儿童根据年龄和体重适当调整饮水量,一般年龄越小,单位体重需水量相对越多,但要注意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引起水中毒。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有助于机体免疫力的恢复,促进炎症的消退。儿童需要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家长要为其营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成人也应避免过度劳累,让身体处于较好的状态来对抗感染。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发生尿路感染尿血时,要特别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卫生,勤换尿布或内裤,避免细菌再次感染。同时,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的排尿情况、精神状态等,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女性:女性要注意经期卫生,经期及时更换卫生巾,保持外阴清洁。在性生活前后要注意清洗外阴,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风险,发生尿路感染尿血时要积极配合治疗,遵循医嘱用药等。
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本身有泌尿系统结石、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除了针对尿路感染进行治疗外,还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例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加重尿路感染的病情;泌尿系统结石患者如果结石较大,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结石来从根本上解决尿路感染反复发生及尿血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