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炎可通过中药内服、灌肠、针灸推拿辅助治疗及饮食生活方式调整来治疗。中药内服分湿热下注、脾虚湿盛、脾肾阳虚型辨证论治;灌肠用清热燥湿药,注意操作;针灸选大肠俞等穴,推拿用揉腹等手法;饮食宜食对应适宜食物,忌食辛辣油腻生冷,生活要作息规律、适度运动。
一、中药内服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湿热下注型
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饮食不节,滋生湿热,下注大肠所致。症见腹痛、腹泻,肛门灼热,便下脓血,色鲜红或暗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常选用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能升阳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调和诸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葛根芩连汤中的药物具有抗菌、抗炎、调节肠道菌群等作用,可改善肠道炎症状态。
2.脾虚湿盛型
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水湿内停,流注肠道。症见腹泻,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腻,脉缓弱。治以健脾祛湿,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人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山药、莲子肉、扁豆等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等理气醒脾。药理研究显示,该方中的药物可调节胃肠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脾虚状态下的肠道功能。
3.脾肾阳虚型
久病及肾,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导致脾肾阳虚。症见黎明前腹痛泄泻,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温补脾肾,常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四神丸中肉豆蔻温脾暖胃,涩肠止泻;补骨脂温肾助阳;五味子、吴茱萸温肾暖脾。附子理中汤中附子温肾助阳,人参、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药理研究表明,这些药物成分可调节肠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改善肠道炎症和功能紊乱。
二、中药灌肠治疗
(一)药物组成及作用机制
1.基本方组成
常用药物有黄连、黄柏、白头翁、苦参等清热燥湿之品。以黄连为例,其主要成分小檗碱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痢疾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有明显抑制作用,还能抗炎、调节肠道黏膜免疫。
2.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患者取左侧卧位,插入肛管深度约10-15cm,将药物加热至37-38℃左右,缓慢注入肠道,保留时间不少于30分钟。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肛管插入深度不宜过深,动作轻柔,避免损伤肠道黏膜。老年人因肠道功能相对较弱,操作时也要缓慢注入,观察患者反应。
三、针灸推拿辅助治疗
(一)针灸治疗
1.选穴原则
常选取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大肠俞是大肠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穴位,可调节大肠的功能;天枢是大肠的募穴,能调理大肠气机;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健脾和胃,促进肠道运化;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可通调大肠腑气。
2.针灸方法
一般采用毫针针刺,根据患者的虚实情况采用补泻手法。实证者用泻法,虚证者用补法。对于儿童患者,针灸时要选择细针,手法要轻,避免引起患儿不适。老年人穴位敏感性可能降低,针刺时要注意得气情况。
(二)推拿治疗
1.常用手法及操作部位
常用揉腹、摩腹、按揉足三里等手法。揉腹时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揉动,可促进肠道蠕动;摩腹也是以脐为中心,环形摩擦,能调节脾胃功能;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操作时力度要适中,儿童和老年人的力度要根据其耐受程度调整。儿童推拿要注意手法的轻柔、平稳、着实,老年人则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局部损伤。
四、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一)饮食方面
1.适宜食物
湿热下注型患者宜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等。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作用,可煮成绿豆汤饮用;冬瓜能清热利水,可炖汤或清炒食用。脾虚湿盛型患者可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芡实、白扁豆等。山药可煮粥、炖汤,有健脾益胃的功效;芡实能健脾止泻、除湿止带。脾肾阳虚型患者应进食温补脾肾的食物,如羊肉、韭菜、核桃等。羊肉性温,可温补脾胃、补肾壮阳,可炖煮食用。
2.禁忌食物
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会加重湿热下注型患者的肠道炎症;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加重脾虚湿盛型患者的脾胃负担;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等会损伤脾阳,加重脾肾阳虚型患者的病情。
(二)生活方式方面
1.作息规律
保持充足的睡眠,一般成年人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老年人也要根据自身情况保证合理的休息时间。良好的作息有助于机体的自我修复,对直肠炎的恢复有积极作用。儿童要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老年人要避免熬夜,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2.适度运动
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散步可促进肠道蠕动,增强机体免疫力;太极拳能调节身心,改善机体的整体功能。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户外活动,如在家长陪同下短距离散步;老年人运动要量力而行,避免剧烈运动,可选择慢走、打太极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