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可能由生理性、病理性及其他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饮水过多、精神因素;病理性因素有泌尿系统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膀胱结石、神经性尿频、糖尿病;其他因素包含寄生虫感染、药物因素。家长需观察症状并及时带小孩就医检查,同时注意小孩个人卫生与生活习惯。
一、生理性因素
(一)饮水过多
若小孩短时间内大量饮水,如喝了很多水、果汁等,肾脏生成的尿液会相应增加,从而导致尿频尿急尿不尽。这是因为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血液形成尿液,当摄入液体量增多时,肾脏处理的液体量也会增加,使得排尿次数增多。例如,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孩在炎热天气下大量饮用冰镇饮料后,可能会出现短时间内频繁排尿的情况。
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由于其新陈代谢较快,且膀胱容量相对较小,如果家长频繁给孩子喂奶或喂水,也容易出现尿频现象。比如新生儿每天喂养次数较多,排尿次数也会相应增加,但一般属于正常的生理性尿频。
(二)精神因素
当小孩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时,可能会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的情况。比如换新环境、面临考试等压力情境下,小孩的精神高度紧张,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导致出现类似膀胱刺激症状。例如,刚上幼儿园的小孩,在陌生环境中可能会因为紧张而频繁去厕所,但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尿液。
学龄前儿童如果受到惊吓等不良刺激,也可能出现精神性尿频。比如突然听到较大的声响,小孩可能会在短时间内频繁要求排尿,而检查尿液等并无异常。
二、病理性因素
(一)泌尿系统感染
膀胱炎:
小孩膀胱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时,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黏膜敏感性增高,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的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尿痛,尿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等。例如,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可通过尿道口逆行感染膀胱,小女孩由于尿道短而宽,更容易发生泌尿系统感染。
对于婴幼儿泌尿系统感染,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发热、哭闹不安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婴幼儿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容易扩散引起全身反应。
尿道炎:
尿道受到感染时,炎症刺激尿道黏膜,引起尿频、尿急、尿不尽,尿道口可能有红肿、分泌物等表现。男孩如果不注意个人卫生,也可能发生尿道炎,比如长时间不更换尿布等情况。
尿道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向上蔓延引起膀胱炎等更严重的感染,所以需要及时就医处理。
(二)膀胱结石
膀胱内存在结石时,结石会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黏膜充血、水肿,引起尿频、尿急、尿不尽,还可能出现排尿中断、血尿等症状。小孩膀胱结石可能与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比如长期食用缺乏某些营养成分的食物,影响尿液成分,容易形成结石。
对于有膀胱结石的小孩,通过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膀胱内的结石,需要根据结石的大小等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较小的结石可能通过大量饮水等促进排出,但较大的结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三)神经性尿频
小孩大脑皮层对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时,可能出现神经性尿频。主要表现为尿频,但每次尿量不多,尿常规检查无异常。比如学龄前儿童常见神经性尿频,可能与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精神因素等有关。
神经性尿频的小孩需要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才能诊断,治疗上主要是给予心理疏导等,帮助小孩缓解紧张情绪,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成熟,症状可能会逐渐改善。
(四)糖尿病
小孩患有糖尿病时,由于血糖升高,尿糖也会升高,渗透性利尿作用导致尿量增多,从而出现尿频的症状,同时可能伴有口渴、多饮、消瘦等表现。例如,1型糖尿病在儿童中较为常见,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起的。
对于怀疑糖尿病的小孩,需要进行血糖、尿糖等相关检查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需要进行规范的糖尿病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等。
三、其他因素
(一)寄生虫感染
如蛲虫感染,蛲虫会在夜间爬出肛门,刺激尿道口周围,引起尿频、尿急、外阴瘙痒等症状。小孩可能会因为搔抓外阴等导致局部皮肤破损等。
对于怀疑蛲虫感染的小孩,可在夜间肛周查找蛲虫成虫来明确诊断,治疗上可使用驱虫药物,并注意个人卫生,如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等,防止再次感染。
(二)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尿频的副作用,比如使用了具有利尿作用的药物等。如果小孩正在服用药物,需要考虑药物因素导致的尿频可能。此时需要咨询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药物。
当小孩出现尿频尿急尿不尽的情况时,家长应密切观察小孩的症状表现,如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持续时间等,并及时带小孩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泌尿系统超声等,以明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小孩的个人卫生,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小孩适量饮水但不过量,帮助小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