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部骨折的急救需现场评估处理并注意儿童转运,诊断包括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复位(手法或手术)、固定(外或内固定)、功能锻炼及并发症防治,儿童患者颌骨处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兼顾生长发育,成年患者侧重恢复解剖结构和功能。
一、急救处理
1.现场评估与紧急处理
首先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现场评估,检查是否有危及生命的合并伤,如颅脑损伤、胸部损伤等。如果有呼吸道梗阻,应立即采取措施,如清除口腔异物、托起下颌等,以保证呼吸道通畅。对于颌骨骨折伴有出血的情况,可采用局部压迫止血等方法。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生理特点,更要注意呼吸道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因为儿童的气道相对狭窄,更容易因颌骨骨折导致气道梗阻。
2.转运注意事项
转运过程中要保持患者头部的相对稳定,避免骨折端移动加重损伤。对于幼儿患者,转运时需要特别轻柔,使用合适的担架和固定装置,防止在转运过程中造成二次损伤。
二、诊断与评估
1.临床检查
详细的口腔颌面部检查是关键,包括观察面部外形是否对称、咬合关系是否正常、有无牙龈撕裂、牙齿松动等情况。对于怀疑颌骨骨折的患者,还可以进行触诊,感知骨折端的异常活动和压痛等。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骨骼的柔韧性,骨折的表现可能与成人不同,如青枝骨折等,触诊时要更加仔细,注意与正常组织的区别。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初步了解颌骨骨折的部位、类型等情况,但对于复杂的骨折,如多发性骨折、髁突骨折等,可能需要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
CT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颌骨骨折的细节,包括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在儿童患者中,CT检查要考虑辐射剂量的问题,尽量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以减少辐射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三、治疗原则
1.复位
手法复位:适用于一些简单的、移位不明显的颌骨骨折。通过手法操作将骨折端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在儿童患者中,由于骨骼的可塑性较强,部分简单骨折可能通过手法复位达到较好的效果,但操作时要轻柔,避免损伤周围的软组织和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
手术复位:对于复杂的、移位明显的颌骨骨折,如多发性骨折、伴有明显软组织嵌入的骨折等,通常需要手术复位。手术可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使用钛板等固定材料将骨折端固定,以保证骨折的良好愈合。在儿童患者中,选择手术材料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尽量选择生物相容性好、对生长影响小的固定材料。
2.固定
外固定:如采用颌间固定等方法,通过牙弓夹板将上下颌牙齿固定在一起,利用牙齿的支撑作用使骨折端保持稳定。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简单的骨折复位后需要短期固定的情况。在儿童患者中,颌间固定的时间需要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适当调整,因为儿童的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也要注意避免固定时间过长导致牙齿咬合关系紊乱和口腔功能受限。
内固定:通过手术将固定材料(如钛板)固定在骨折部位,提供稳定的固定效果,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和功能恢复。内固定在成人和儿童复杂骨折的治疗中都有广泛应用,对于儿童患者,内固定材料的选择和放置位置需要更加精准,以适应儿童的生长发育。
3.功能锻炼
在骨折固定期间,要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如张口、闭口等运动,但要避免过度活动导致骨折端移位。对于儿童患者,功能锻炼需要在家长和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根据骨折愈合情况逐渐增加锻炼的强度和范围,以促进口腔功能的恢复和防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4.并发症的防治
感染: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预防伤口感染。对于手术患者,术后可根据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在儿童患者中,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降低感染的风险。
咬合紊乱:密切关注患者的咬合关系,在治疗过程中及时调整,以保证患者恢复正常的咀嚼功能和面部美观。对于儿童患者,咬合关系的恢复尤为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儿童的咀嚼发育和面部生长。
四、不同年龄患者的特点及治疗差异
1.儿童患者
儿童的颌骨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后愈合能力较强,但也容易出现生长发育障碍等问题。在治疗中要更加注重对生长发育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固定材料。例如,对于儿童的髁突骨折,部分可以采用保守治疗,因为儿童的髁突有一定的自我调整和生长修复能力,但需要密切观察随访,一旦出现严重的生长发育畸形等情况,再考虑进一步的手术干预。
2.成年患者
成年患者的颌骨生长发育已经基本完成,治疗主要侧重于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和功能。对于复杂的骨折,手术治疗的要求相对更高,需要更精准地复位和固定,以达到良好的预后效果。同时,成年患者对口腔功能和面部美观的要求较高,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