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灌注后化学性膀胱炎是膀胱灌注治疗相关疾病后因灌注药物化学刺激致膀胱炎症反应,有特定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因年龄有别,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尿液检查、膀胱镜检查等,可通过优化灌注操作和灌注后护理预防,治疗分一般、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处理,不同年龄人群有不同处理特点。
一、定义
膀胱灌注后化学性膀胱炎是指在膀胱灌注治疗相关疾病(如膀胱癌等)后,由于灌注药物的化学刺激作用引起的膀胱炎症反应。
二、发生机制
灌注药物直接接触膀胱黏膜,破坏膀胱黏膜的屏障功能,导致黏膜充血、水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一系列炎症病理改变。例如某些化疗药物等灌注到膀胱后,会引发局部的化学性损伤,启动炎症级联反应。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尿频:患者会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次数明显增多,这是因为膀胱黏膜受刺激后,膀胱的储尿功能受到影响,较小的尿量就会刺激产生排尿冲动。
尿急:有强烈的排尿紧迫感,很难控制排尿欲望,稍一有尿意就必须立即排尿,否则可能出现尿失禁情况。
尿痛:排尿时尿道或膀胱区域有疼痛感,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会影响患者的排尿体验和日常生活。
血尿:膀胱黏膜受损后,可能出现毛细血管破裂出血,表现为尿液中带血,严重程度不一,轻者仅在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重者尿液呈鲜红色。
2.不同年龄人群表现特点
儿童:儿童表述可能不如成人清晰,可能表现为频繁哭闹、不愿意排尿或排尿时不安等,需要家长仔细观察其行为变化来发现异常。因为儿童膀胱黏膜相对娇嫩,对灌注药物的耐受性可能更差,所以出现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或更易被忽视。
成年人:成年人能较准确描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可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来判断病情轻重,但也需注意个体差异,比如本身有基础泌尿系统疾病的成年人,可能症状表现会有所不同。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膀胱灌注后化学性膀胱炎的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的症状有一定重叠,需要仔细鉴别。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有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尿频等症状可能容易被误认为是前列腺增生引起,而忽视了化学性膀胱炎的因素。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膀胱灌注的相关情况,包括灌注药物的种类、灌注的频率、灌注时的情况等,了解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与膀胱灌注的关系等。
2.体格检查
进行泌尿系统的体格检查,查看下腹部有无压痛等情况,初步判断膀胱区域的大致状况。
3.尿液检查
尿常规检查可发现红细胞、白细胞等异常,了解有无炎症及出血情况;尿细菌培养等排除感染性膀胱炎等其他类型膀胱炎。
4.膀胱镜检查
通过膀胱镜直接观察膀胱黏膜的情况,能直观看到膀胱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化学性损伤的表现,是诊断膀胱灌注后化学性膀胱炎较直观的方法,但属于有创检查,会给患者带来一定不适。
五、预防措施
1.优化灌注操作
灌注前充分润滑尿管等操作器械,轻柔操作,减少对膀胱黏膜的机械性损伤,从而降低化学性刺激的加重因素。
控制灌注药物的浓度和温度,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浓度的灌注药物,温度也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减少对膀胱黏膜的刺激。
2.灌注后护理
灌注后指导患者适当多饮水,增加尿量,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减少灌注药物在膀胱内的停留时间,减轻对膀胱黏膜的化学刺激。不同年龄人群饮水要求有差异,儿童要适量饮水,避免一次性饮水过多引起不适;成年人一般建议灌注后多饮水,每天保证一定的尿量;老年人要注意适量饮水,避免因饮水过多导致心脏等负担过重,可少量多次饮水。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多饮水:通过增加尿量来稀释膀胱内的灌注药物,减轻对膀胱黏膜的刺激,不同年龄患者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儿童需家长引导适量饮水;成年人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饮水;老年人要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可分次饮水。
对症处理:对于尿频、尿急症状明显的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给予对症缓解症状的措施,但需谨慎用药,尤其儿童要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等的药物。
2.药物治疗
可使用一些黏膜保护剂等药物,促进膀胱黏膜的修复,但具体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比如年龄、整体健康状况等,儿童使用药物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3.特殊人群处理
儿童:以非药物干预为主,更注重观察和一般护理,密切关注儿童的排尿情况和一般状态,若症状较轻,通过多饮水等一般处理多可逐渐缓解;若症状较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等情况,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一般治疗措施如多饮水等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合理实施,必要时在医院密切观察下进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