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涉及自身免疫、感染、物理、饮食、精神等多因素,还与遗传、内分泌有关,自身免疫异常时误攻自身组织致症状;细菌(如幽门螺杆菌)、病毒(如肝炎病毒)、寄生虫感染可诱发;机械、冷、热刺激可致;食物(鱼虾等)及添加剂可引发;精神紧张等影响免疫致发;遗传因素增加易感性,内分泌变化(如女性特殊生理期)也相关。
一、自身免疫因素
机制:人体的免疫系统出现异常时,可能会错误地将自身组织当成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从而引发慢性荨麻疹。例如,自身抗体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免疫球蛋白受体结合,导致这些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起皮肤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症状。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可检测到自身抗体,如甲状腺自身抗体等。
人群特点:患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如甲状腺疾病患者等,发生慢性荨麻疹的风险相对较高。同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自身免疫因素的影响,但具体的发病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二、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某些细菌感染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荨麻疹有一定关联。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可能通过免疫反应等机制引起机体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荨麻疹的发生。研究发现,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在根治幽门螺杆菌后,荨麻疹症状有所改善。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是慢性荨麻疹的诱因之一。例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感染可能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从而导致慢性荨麻疹。在儿童群体中,病毒感染引起慢性荨麻疹的情况并不少见,不同病毒感染后的表现可能因病毒种类和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寄生虫感染:某些寄生虫感染也可能与慢性荨麻疹相关。例如,蛔虫、绦虫等寄生虫感染人体后,可能通过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荨麻疹的发生。不同地区的人群因寄生虫感染的流行情况不同,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寄生虫感染的关联程度也有所差异。
三、物理因素
机械性刺激:皮肤受到摩擦、压力等机械性刺激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例如,皮肤受到紧身衣物的压迫、长时间行走后足部受到摩擦等,都可能导致局部出现风团、瘙痒等荨麻疹症状。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机械性刺激而发生慢性荨麻疹,但儿童可能由于皮肤较为娇嫩,更容易因轻微的机械刺激而发病。
冷、热刺激:寒冷或炎热刺激也可引起慢性荨麻疹。寒冷性荨麻疹较为常见,在接触寒冷空气、冷水等后,皮肤暴露部位可能出现风团、红斑,并伴有瘙痒等症状;热性荨麻疹则相对较少见,在受热后皮肤出现风团等表现。不同季节和环境温度下,人群接触冷、热刺激的机会不同,从而影响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情况。例如,在冬季寒冷天气时,寒冷性荨麻疹的发病可能增加。
四、饮食因素
食物过敏原:某些食物可能是慢性荨麻疹的过敏原。常见的引起慢性荨麻疹的食物包括鱼虾、蟹、贝类、牛奶、鸡蛋、花生、坚果等。个体对食物过敏原的反应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只对特定的食物过敏,而有些人可能对多种食物过敏。在儿童群体中,牛奶、鸡蛋等食物引起过敏导致慢性荨麻疹的情况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可能会逐渐耐受这些食物过敏原。
食品添加剂:一些食品添加剂也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例如,防腐剂、人工色素、香精等。不同饮食偏好和饮食习惯的人群接触食品添加剂的机会不同,长期大量摄入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物可能增加慢性荨麻疹的发病风险。例如,经常食用加工食品的人群可能面临更高的食品添加剂暴露风险。
五、精神因素
机制: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当人体处于精神压力状态时,神经系统释放的神经递质等物质可能影响肥大细胞等的功能,导致炎症介质释放增加,引起荨麻疹症状。
人群特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但在现代社会中,压力较大的人群,如工作压力大的成年人、学习压力大的青少年等,发生慢性荨麻疹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例如,青少年在面临升学压力等情况时,精神紧张可能诱发慢性荨麻疹。
六、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慢性荨麻疹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慢性荨麻疹的易感性。如果家族中有慢性荨麻疹患者,个体患慢性荨麻疹的风险可能会高于普通人群。不同种族和家族遗传背景的人群,遗传因素对慢性荨麻疹发病的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内分泌因素:内分泌变化也可能与慢性荨麻疹相关。例如,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更年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在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显著变化,部分孕妇可能出现妊娠性荨麻疹,分娩后症状可能缓解。不同生理阶段的女性,内分泌因素对慢性荨麻疹的影响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