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浸润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高危型HPV持续感染(病毒整合宿主基因组致细胞失控增殖、不同性别及年龄感染风险差异)、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因素(过早性行为、多个性伴侣、多次分娩致宫颈损伤感染风险增)、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免疫监视异常影响病原体清除及癌变细胞识别清除)、其他因素(吸烟削弱免疫增癌风险、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影响宫颈微环境增感染风险)。
一、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
1.感染机制
高危型HPV的病毒基因组可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例如HPV16、18等亚型。病毒的E6、E7基因编码的蛋白可分别与肿瘤抑制蛋白p53和Rb结合,使其失去正常功能。p53是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和凋亡相关蛋白,Rb参与细胞周期的G1-S期调控,这就导致细胞周期失控,细胞无限增殖,进而引发癌变。
不同性别都可能感染HPV,女性如果持续感染高危型HPV,尤其是多种高危型HPV持续感染,会显著增加宫颈浸润癌的发病风险。性生活开始过早的女性,由于宫颈上皮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更容易受到HPV的侵袭而发生持续感染。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接触HPV的机会增多,也增加了HPV持续感染的概率。
2.年龄因素
青春期女性由于生殖系统处于发育阶段,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成熟,对HPV的清除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HPV持续感染。而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免疫力逐渐下降,也较容易出现HPV持续感染情况,从而增加宫颈浸润癌风险。
二、性行为及分娩相关因素
1.性行为因素
过早开始性行为的女性,宫颈组织在未完全成熟时就频繁受到性活动的刺激,包括不同性伴侣的接触等,使得宫颈上皮更容易被HPV等致癌因素损伤。有多个性伴侣的女性,接触多种病原体的机会增加,其中包括HPV等,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进而增加宫颈浸润癌发病风险。男性如果有多个性伴侣,也可能将HPV等病原体传播给女性伴侣,增加女性患宫颈浸润癌的风险。
对于男性来说,虽然不是宫颈浸润癌的直接发病主体,但多个性伴侣等性行为因素也参与了病原体的传播,间接影响女性伴侣的发病风险。
2.分娩因素
多次分娩的女性,宫颈组织多次受到机械性损伤,如分娩过程中的宫颈撕裂等,这为HPV等病原体侵入宫颈上皮提供了更多机会。而且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对宫颈局部微环境造成改变,影响宫颈上皮的正常防御功能,使得HPV等更容易持续感染,增加宫颈浸润癌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的女性分娩次数不同,年轻女性如果过早生育、多次生育,其宫颈受到的损伤和影响更为明显。
三、免疫因素
1.免疫功能低下
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严重受损,对HPV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极弱,更容易发生HPV持续感染,进而引发宫颈浸润癌。例如,艾滋病患者体内CD4+T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无法有效识别和清除被HPV感染的细胞,使得HPV在宫颈上皮细胞内持续存在并导致细胞恶变。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免疫功能低下的情况影响不同。儿童期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的话,会从早期就影响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增加后续患宫颈浸润癌的潜在风险;而中老年免疫功能低下者,本身免疫力随年龄下降,再加上免疫缺陷疾病,发病风险进一步升高。
2.免疫监视功能异常
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异常时,不能及时识别和清除已经发生癌变的宫颈上皮细胞。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统在攻击自身抗原的同时,可能也会出现对癌变细胞监视功能的紊乱,使得宫颈上皮细胞在发生恶变后不能被及时清除,逐渐发展为宫颈浸润癌。女性患者如果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宫颈局部的免疫监视功能受到影响,增加了宫颈浸润癌的发病可能性。
四、其他因素
1.吸烟
吸烟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降低机体的免疫力。烟草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如尼古丁等,会抑制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女性吸烟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宫颈局部,损伤宫颈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削弱机体对HPV等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增加宫颈浸润癌的发病风险。不同年龄的女性吸烟情况不同,年轻女性吸烟可能会对其生殖系统发育及免疫功能产生更长远的不良影响,中老年女性吸烟也会进一步加重免疫功能的下降,增加患病风险。
2.长期口服避孕药
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对宫颈局部的微环境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宫颈黏液的性状、宫颈上皮的激素水平等可能发生改变,使得宫颈更容易受到HPV等病原体的侵袭。不过,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不同年龄的女性服用避孕药的情况不同,年轻女性长期服用避孕药需要关注其对宫颈健康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中老年女性服用避孕药也需要考虑其对机体整体健康包括宫颈健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