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冒原因包括病原体感染(病毒如鼻病毒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自身因素(免疫系统不完善、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室内环境不良)、生活方式因素(营养不均衡、缺乏运动)。
一、病原体感染
1.病毒感染
常见病毒:引起小儿感冒最常见的病毒是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例如,流感病毒可在人群中传播,小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感染。研究表明,在冬季流感高发季节,小儿感染流感病毒的几率明显增加。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当小儿接触到含有病毒的飞沫后,病毒会附着在呼吸道黏膜上,进而引发感冒。
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等,也可引起小儿感冒相关症状。肠道病毒感染往往与小儿接触被污染的物品等有关,小儿可能会通过手-口途径接触到被肠道病毒污染的玩具、餐具等,从而导致病毒侵入机体引发感冒。
2.细菌感染
肺炎链球菌:是引起小儿感冒后继发细菌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之一。当小儿感冒后,呼吸道局部的防御功能受到影响,肺炎链球菌等细菌容易趁机侵入呼吸道,导致病情加重,出现发热持续不退、咳嗽加重等症状。例如,小儿感冒后如果合并肺炎链球菌感染,可能会出现高热、咳嗽伴有脓痰等表现。
溶血性链球菌:也可引起小儿感冒相关的细菌感染情况。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可能导致小儿出现咽部明显红肿、疼痛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风湿热等并发症。
二、小儿自身因素
1.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小儿的免疫系统处于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中。与成人相比,小儿的免疫器官(如胸腺、脾脏等)相对较小,免疫细胞的功能也不够完善。例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在小儿时期都低于成人水平。这使得小儿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受到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而发生感冒。一般来说,6个月-2岁的小儿免疫系统相对更不成熟,这个年龄段的小儿感冒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
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当环境温度变化时,小儿的体温容易出现波动。例如,在寒冷的环境中,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不能很好地调节产热和散热平衡,容易导致机体受凉,从而增加感冒的发生风险。另外,小儿在活动后出汗较多,如果不能及时更换衣物,也容易因受凉而引发感冒。
三、环境因素
1.气候变化
温度骤变:当季节更替时,气温变化较大,如从寒冷的冬季过渡到春季,或者从炎热的夏季过渡到秋季,小儿如果不能及时增减衣物,就容易因温度骤变而感冒。例如,在早春时节,早晚温差较大,小儿穿着过少时,呼吸道受到冷空气刺激,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减少,呼吸道的防御功能降低,病原体容易侵入引发感冒。
湿度不适宜:空气湿度对小儿呼吸道健康也有影响。过于干燥的空气会使小儿呼吸道黏膜的纤毛运动受到影响,黏膜干燥,容易导致病原体附着和侵入。而湿度过高的环境则有利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滋生,也会增加小儿感冒的发生几率。例如,在南方的梅雨季节,空气湿度较大,小儿感冒的发生率可能会有所上升。
2.室内环境因素
通风不良:如果室内长时间不通风,空气污浊,其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小儿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接触病原体的机会增加,容易引发感冒。例如,一些家庭在冬季为了保暖而长时间关闭门窗,室内空气得不到有效更换,小儿在室内活动时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
空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甲醛、二手烟等。甲醛主要来自新装修的房屋中的建筑材料和家具等,小儿长期接触低浓度甲醛可能会损伤呼吸道黏膜,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增加感冒的易感性。二手烟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小儿吸入二手烟后,呼吸道黏膜会受到刺激,影响呼吸道的正常功能,容易引发感冒等呼吸道疾病。
四、生活方式因素
1.营养不均衡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C对小儿的免疫系统有重要作用,缺乏维生素C会使小儿的免疫力下降。例如,小儿如果长期挑食、偏食,不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就容易导致维生素C摄入不足。研究发现,维生素C缺乏的小儿更容易发生感冒,且感冒后的病程可能会延长。此外,维生素A缺乏也会影响呼吸道黏膜的完整性,使小儿呼吸道黏膜容易受损,增加感染的机会。
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是构成机体免疫细胞等的重要物质,小儿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和功能。例如,一些营养不良的小儿,由于蛋白质摄入不够,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感冒的发生频率较高。
2.缺乏运动
小儿如果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机体的血液循环减慢,身体的新陈代谢功能降低,免疫系统的功能也会随之下降。例如,一些小儿长期待在室内,很少进行户外活动,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增强体质,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减弱,容易发生感冒。而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小儿,由于身体得到锻炼,免疫力相对较强,感冒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