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多因生理周期无需特殊治,病理性由多种病引起;盆腔炎是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分急慢性,病因与感染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同,诊断分别依不同方法,治疗因急慢性而异,且不同人群盆腔炎有差异,生活方式影响其发生,患者需注意相关方面。
盆腔积液是一种表现,而非疾病,是指盆腔内存在液体聚集。可分为生理性盆腔积液和病理性盆腔积液。生理性盆腔积液多发生在女性排卵期、月经期,是因为盆腔处于最低部位,一些渗出液或漏出液会积聚在盆腔,一般量较少,多可自然吸收,如女性在排卵期时,卵泡破裂后少量卵泡液会流入盆腔形成生理性盆腔积液,通常不超过10-15mm,且无明显不适症状。病理性盆腔积液则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盆腔炎、异位妊娠、黄体破裂、盆腔腹膜结核等。
盆腔炎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主要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盆腔腹膜炎等。多发生在性活跃期、有月经的女性,初潮前、无性生活和绝经后女性很少发生盆腔炎。盆腔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盆腔炎起病急,症状明显,如下腹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未彻底治疗迁延而来,症状相对较轻,可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
病因方面
生理性盆腔积液主要与女性生理周期有关,如排卵期卵泡破裂排卵后卵泡液积聚盆腔,月经期经血逆流部分会流入盆腔等。
盆腔炎主要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引起,常见病原体有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多发生在性活跃期女性,与不洁性生活、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频、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等因素有关,如放置宫内节育器、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等操作,如果消毒不严格或术前有性生活,都可能导致病原体入侵引起盆腔炎。另外,经期卫生不良,如使用不洁卫生巾、经期性交等,也可增加盆腔炎的发生风险。
临床表现方面
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无明显症状,部分人可能仅感觉轻微下腹坠胀,多可自行缓解。
急性盆腔炎主要表现为下腹部疼痛,疼痛多为持续性,活动或性交后加重,可伴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缺乏等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有臭味。若有腹膜炎,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慢性盆腔炎全身症状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低热,易感疲乏,部分患者由于病程较长而出现神经衰弱症状,如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由于盆腔瘀血,患者可有月经增多,卵巢功能损害时可致月经失调,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致不孕。
诊断方面
盆腔积液的诊断主要通过超声检查,生理性盆腔积液根据超声表现及患者无明显症状多可诊断,病理性盆腔积液除超声发现盆腔有积液外,还需结合患者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如异位妊娠破裂引起的盆腔积液,超声可发现盆腔有较多积液,同时患者有停经、腹痛、阴道流血等表现;盆腔腹膜结核引起的盆腔积液,患者可能有结核病史,如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结合相关检查可诊断。
盆腔炎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症状有下腹部疼痛、发热、阴道分泌物增多等,体征可发现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宫颈举痛,附件区压痛等。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超声检查可帮助判断盆腔有无炎性包块等;腹腔镜检查是诊断盆腔炎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方法难以确诊时才考虑使用。
治疗方面
生理性盆腔积液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观察积液变化即可,多数可自然吸收。
盆腔炎的治疗根据急性和慢性有所不同。急性盆腔炎主要以抗生素治疗为主,选用广谱抗生素覆盖可能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厌氧菌等,要足量、足疗程用药。可根据病情选择口服或静脉给药。若有盆腔脓肿形成,经药物治疗无效或脓肿持续存在,可考虑手术治疗。慢性盆腔炎治疗较复杂,多采用综合治疗,包括中药治疗、物理治疗(如激光、微波、离子透入等)、中药灌肠等,同时要增强患者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等人群,盆腔炎的发生及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青春期女性处于性活跃期,若不注意性生活卫生等,更容易发生盆腔炎;老年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生殖道抵抗力下降,盆腔炎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症状不典型。在生活方式方面,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频、经期不注意卫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盆腔炎的发生风险,从而间接影响盆腔积液相关情况。对于有盆腔炎的患者,要注意休息,增强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助于病情恢复;而生理性盆腔积液一般对生活影响较小,但也需关注积液变化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