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反复发作与自身因素(免疫系统不完善、解剖生理特点、基础疾病)、感染因素(病原体未彻底清除、新病原体感染)、环境因素(空气污染、居住环境不卫生)有关,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合理喂养、适当运动、保证充足睡眠)、预防感染(避免接触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改善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维持适宜温湿度)来应对,家长需密切关注小儿情况,及时就医并按医嘱护理治疗,注意饮食和增减衣物。
一、小儿肺炎反复发作的原因
(一)自身因素
1.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
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黏膜免疫功能较弱,呼吸道局部的免疫球蛋白A(IgA)分泌不足,不能很好地抵御病原体的入侵。例如,婴幼儿呼吸道黏膜表面的IgA含量相对成人低,对呼吸道常见的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防御能力较差,容易导致肺炎反复发生。
2.解剖生理特点
小儿的呼吸道相对狭窄,气管、支气管管腔较细,血管丰富,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黏膜柔弱且血管丰富,黏液腺分泌不足而较干燥,纤毛运动较差,不能很好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易导致呼吸道梗阻,从而增加肺炎反复发作的风险。比如,当小儿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炎症容易蔓延至下呼吸道引发肺炎,且由于呼吸道结构特点,肺炎后气道恢复较慢,再次感染时更易发病。
3.基础疾病影响
若小儿本身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免疫缺陷病等,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和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例,患儿由于心脏结构异常,导致肺循环淤血,易反复发生肺部感染,进而引发肺炎反复发作。
(二)感染因素
1.病原体未彻底清除
当小儿肺炎时,若病原体未能被完全清除,如肺炎治疗不规范,用药疗程不足,导致体内仍有少量病原体残留,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残留的病原体可再次繁殖引发肺炎复发。例如,某些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若使用抗生素疗程不够,体内细菌未被全部杀灭,就容易复发。
2.新的病原体感染
小儿在肺炎康复后,仍处于相对免疫低下的状态,容易再次接触新的病原体而感染发病。比如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密集场所,容易接触到新的病毒或细菌,从而引发肺炎。
(三)环境因素
1.空气污染
长期处于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空气中存在较多的颗粒物、有害气体等,会刺激小儿呼吸道黏膜,损伤呼吸道的防御功能,使小儿更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肺炎反复发作。例如,雾霾天气中含有的大量PM2.5等颗粒物,会沉积在呼吸道内,影响呼吸道的正常功能。
2.居住环境不卫生
居住环境潮湿、通风不良等,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繁殖。比如室内湿度长期过高,容易滋生霉菌等病原体,小儿接触后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进而导致肺炎。
二、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提高机体免疫力
1.合理喂养
对于婴幼儿,提倡母乳喂养,因为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小儿的免疫力。如果是人工喂养,要选择合适的配方奶,并按照正确的喂养方法进行喂养,保证小儿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免疫系统的发育。
2.适当运动
根据小儿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鼓励其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婴幼儿可以进行翻身、爬行等活动,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进行散步、跑步、跳绳等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3.保证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有利于小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和免疫系统的修复。要保证小儿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让小儿每天获得足够的睡眠时间。
(二)预防感染
1.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小儿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果必须前往,可佩戴口罩。另外,要注意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如有呼吸道感染的情况,要尽量避免与小儿密切接触。
2.注意个人卫生
教育小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等。保持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病原体。
(三)改善环境
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般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也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2.维持适宜的室内温湿度
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可以使用加湿器或除湿器来调节室内湿度。
三、特殊人群(小儿)的温馨提示
对于小儿肺炎反复发作的情况,家长要格外关注。在日常生活中,要密切观察小儿的呼吸、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如果发现小儿有咳嗽、发热、呼吸急促等疑似肺炎复发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同时,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和治疗,不要自行增减药物或中断治疗。在饮食方面,要给予小儿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另外,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及时为小儿增减衣物,避免着凉感冒,因为着凉可能会诱发肺炎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