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需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和电生理检查综合评估。体格检查包括肌力、反射、感觉检查;X线可看颈椎生理曲度、椎体等情况,过伸过屈位片评估稳定性;CT平扫及造影能显示骨结构等;MRI是重要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相关结构;电生理检查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且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
一、体格检查
1.肌力检查: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常存在肢体肌力减退的情况,通过对上肢和下肢不同肌群进行肌力检测,如握力、下肢抬腿力量等,若发现肌力下降,可为诊断提供线索。一般采用0-5级的肌力分级法,5级为正常肌力,低于5级则提示可能存在肌肉力量减弱与脊髓受压相关。
2.反射检查
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等深反射可能出现异常。例如,膝反射和跟腱反射常表现为活跃或亢进,这是因为脊髓受压后,神经传导通路受到影响,反射弧的反馈机制发生改变。
浅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等浅反射可能减弱或消失,这也是由于脊髓受损后,神经传导受到干扰,导致相应的浅反射异常。
3.感觉检查:检查患者的痛觉、触觉、温度觉等感觉功能。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相应支配区域的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如上肢或下肢某一区域的麻木、刺痛等感觉改变,通过感觉检查可以明确感觉障碍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判断脊髓受压的节段和程度。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颈椎正位片:可观察颈椎的生理曲度、椎体的形态、椎间隙的宽度等。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表现。例如,椎体边缘骨质增生可能是由于颈椎长期退变,椎体为了稳定而出现的代偿性增生,当增生的骨质刺激或压迫脊髓时,就可能引发脊髓型颈椎病相关症状。
颈椎侧位片:能更清晰地显示颈椎的生理曲度、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情况以及椎间孔的形态等。可以观察到椎体前后缘的骨赘形成,这些骨赘可能向椎管内突出,压迫脊髓。同时,还可以测量颈椎椎管的矢状径,正常颈椎椎管矢状径约为12-14mm,当椎管矢状径小于12mm时,提示椎管相对狭窄,增加了脊髓受压的风险。
过伸过屈位片:用于评估颈椎的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在过伸过屈位时,可能出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表现为相邻椎体之间的异常活动度增大,这可能与颈椎退变导致的椎间盘、韧带等结构退变有关,不稳定的颈椎可能进一步刺激或压迫脊髓。
2.CT检查
CT平扫:可以清晰地显示颈椎椎体的骨结构、椎间盘的形态以及椎管内的情况。能够更准确地观察到椎体后缘的骨赘、椎间盘突出的程度和部位等。例如,能够发现较小的骨赘以及椎间盘向椎管内的局限性突出,这些病变都可能直接压迫脊髓。
CT脊髓造影:通过向椎管内注入造影剂后进行CT扫描,能够更直观地显示脊髓受压的情况。可以清晰地看到脊髓受压的部位、程度以及受压的形态,对于诊断脊髓型颈椎病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明确脊髓是否受到前方的骨赘、椎间盘等组织的压迫,以及受压的具体位置和范围。
3.MRI检查
MRI是诊断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多平面、多序列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脊髓、椎间盘、神经根、椎管等结构的形态和信号变化。在MRI图像上,可以看到脊髓受压的部位、脊髓内是否存在水肿、变性等病变。例如,脊髓受压处可能出现脊髓信号改变,如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提示脊髓可能存在水肿或缺血等病理改变。同时,还可以观察到椎间盘的退变情况,如椎间盘突出、髓核脱水等,这些都是导致脊髓受压的常见原因。
三、电生理检查
1.肌电图:通过记录肌肉电活动来评估神经肌肉的功能状态。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由于脊髓受压,神经传导受到影响,相应肌肉的肌电图可能出现异常,如出现纤颤电位、正锐波等自发电位,以及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等改变。这些异常电活动的出现可以反映神经源性损害,有助于判断脊髓受压对神经肌肉功能的影响程度。
2.神经传导速度检查:主要检测神经传导的速度和波幅等指标。可以了解神经根及周围神经的传导情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可能出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波幅降低等表现,这是因为脊髓受压导致神经传导通路受阻,影响了神经冲动的传导。
通过以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电生理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才能较为准确地确诊脊髓型颈椎病。在检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例如,对于老年患者,颈椎退变往往更为严重,影像学上可能表现出更明显的骨质增生和椎间盘退变;女性患者在一些情况下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对颈椎退变的影响有关;长期从事低头伏案工作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群,颈椎退变的速度可能更快,更容易患上脊髓型颈椎病;有颈椎外伤病史的患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生风险也会增加等。在进行各项检查时,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和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脊髓型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