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哮喘是儿童期常见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气道高反应性,接触触发因素致喘息等症状;发病与气道炎症、高反应性相关,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诊断依临床等,需与其他病鉴别;治疗长期规范抗炎平喘,非药物干预重要,预防要避过敏原、防呼吸道感染等。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气道炎症方面:气道内存在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这些炎症细胞会释放如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导致气道黏膜水肿、黏液分泌增加,进一步加重气道狭窄。从年龄因素来看,婴幼儿期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更容易受到各种过敏原和病原体的刺激引发气道炎症反应;不同性别在发病机制上无明显差异,但在发病后的症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污染的空气环境中、接触宠物毛发等过敏原会增加小儿患支气管哮喘的风险;有家族哮喘病史的患儿,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气道炎症反应可能更为强烈。
气道高反应性方面:患儿的气道对各种刺激因子呈现高度敏感状态,比如冷空气、运动等都可能诱发气道收缩。年龄较小的患儿气道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气道高反应性相对更易被激发;在生活中,如果患儿频繁接触刺激性气体,会使气道高反应性进一步加重;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儿,其气道高反应性可能会持续存在,增加哮喘发作的频率。
临床表现相关因素
症状表现:典型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喘息声比较响亮,可在呼气时明显听到;咳嗽可为刺激性干咳,也可伴有咳痰;气促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胸闷会让患儿感觉胸部有压迫感。不同年龄的小儿表现有所差异,婴幼儿哮喘往往起病较急,可能先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随后出现喘息;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哮喘症状相对更典型,喘息、咳嗽等症状更为明显。性别因素对症状表现的影响不突出,但在病情严重程度的个体差异上可能存在不同。生活方式中,如果患儿在发作前有接触过敏原等情况,症状发作往往更突然;有哮喘病史的患儿,在病情缓解期可能无明显不适,但一旦遇到触发因素就会迅速复发。
体征方面:发作时可闻及双肺弥漫性哮鸣音,以呼气相为主。严重发作时,患儿可能出现呼吸费力、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表现。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胸廓相对柔软,三凹征可能更为明显;不同性别在体征上无本质区别,但在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时,体征的明显程度会有所不同;生活方式中,处于寒冷环境或剧烈运动后,体征可能会更加明显,而经过适当的治疗干预后,体征会有所缓解。
诊断相关因素
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检查等。比如反复出现喘息、咳嗽等症状,同时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等可辅助诊断。年龄因素在诊断中需要充分考虑,婴幼儿的肺功能检查操作相对困难,可能需要结合临床表现、过敏原检测等综合判断;不同性别在诊断标准的应用上无特殊差异,但在分析诊断结果时要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生活方式中,如果患儿有明确的过敏原接触史,在诊断时需要重点考虑;有呼吸道感染病史的患儿,在诊断时要排除其他疾病导致的类似症状,如毛细支气管炎等。
鉴别诊断:需要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先天性喉喘鸣等疾病相鉴别。毛细支气管炎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婴儿,常由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引起,临床也有喘息、气促等表现,但通过病原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等可与支气管哮喘鉴别;支气管异物患儿有异物吸入史,可通过胸部X线、CT等检查发现异物影来鉴别;先天性喉喘鸣是由于喉部发育不良引起,多在出生后即出现吸气性喉鸣,可通过喉镜检查鉴别。年龄较小的患儿在鉴别诊断时需要更细致地排查各种可能的疾病;不同性别在这些疾病的鉴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有异物吸入风险的生活环境可能会导致支气管异物的误诊,需要详细询问病史。
治疗与预防相关因素
治疗原则:主要是长期规范的抗炎和平喘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对于小儿来说,非药物干预非常重要,比如帮助患儿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等。年龄较小的患儿在药物选择上需要更加谨慎,优先选择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不同性别在治疗药物的选择上无特殊要求,但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调整治疗方案;生活方式中,规律的生活作息、适当的体育锻炼(在病情稳定期)有助于提高患儿的机体免疫力,辅助哮喘的治疗。
预防措施:首先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其次要注意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时接种疫苗等。对于有家族哮喘病史的小儿,从婴幼儿期就要密切关注其呼吸道症状,早期发现异常及时干预;性别因素不影响预防措施的实施,但不同年龄的小儿预防重点有所不同,婴幼儿期要注意家庭环境的清洁,学龄期儿童要注意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避免去人员密集场所等;生活方式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饮食等都有助于预防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生。